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对话:中国模式

对话:中国模式

  • 字数: 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 作者: 赵启正,(美)奈斯比特,(奥)奈斯比特 著
  • 出版日期: 2010-04-01
  • 商品条码: 978751040848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国公共外交力推者赵启正与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首度思想碰撞。
    柳斌杰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很显然,中国已经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要让不同历史、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人民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我们必须努力同世界各种文明、外国各界朋友,平等对话,友好交流,求得更多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希望获得成功。
    铁凝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事件之一。本书通过中西方不同文化问生动而理性的对话,为读者提供了观察、理解今日中国的一个独特的新视角。
    周明伟  中国外文局局长
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话语体系、不同社会经历的三位作者,通过对话这一方式,对中国过去50年经历的道路及其走向所作的哲学思考和跨文化的解读、交流,将为更深刻、全面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提供丰富的启迪和十分有价值的思考方向。
    刘长乐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
这是一个未来学家和一个敢讲真话、有人情味的中国官员之间的真诚对话。讲好中国故事,是世界接纳中国的前提。这两位故事高手的对话教给了我们好的方法:一、必须真实;二、生动耐听;三、共通的观念;四、人性的尊严;五、局外人的视角;六、非敌意。
故事好讲,让别人爱听不容易,得到对方的重视与响应更不容易。
    王缉思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政治经验和人生经历都十分丰富的两位智者,用诙谐的语言、生动的比喻、闪光的思想,为我们刻画了“中国模式”。赵启正先生愿意用更为贴切的“中国案例”的提法,说明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还要继续探索。这代表了许多中国人的共同希望,也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广泛欢迎。
内容简介
一位是有着“中国形象大师”、“中国公关领袖”美誉的赵启正先生,一位是写过超级畅销书《大趋势》的美国有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先生,这样两位在东西方拥有强势话语权的人物在一起坦诚交流,就中国发展模式及世界未来走向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他们的对话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也是目前公众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例如:中国的迅速崛起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西方社会总是喜欢将自己的价值观像外套一样强加于别的国家?中国经济的成功真的令西方人嫉妒并害怕吗?西方的横向结构与中国的纵向民主究竟有着什么本质区别?针对这些问题,两位文化背景不同、信仰价值观迥异的东西方代表人物作出了自己的阐释。他们的思想、观点时有冲突,表述方式也颇多差异,甚至他们的幽默也是各异其趣,但也因此使得这几场智慧对答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赵启正,1940年出生于北京。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物理专业。在科研、设计和生产部门工作20年,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历任上海市副市长兼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等。现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和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
出版的著作有:  《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2005),  《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  (2005)、  《向世界说明中国(续编)——赵启正的沟通艺术》  (2006)、  《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  (与路易,帕罗合著,2006)、《浦东逻辑——浦东开发和经济全球化》(2007),《浦东奇迹》(与邵煜栋合著,2007)、《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2007)、  《与世界对话——赵启正演讲录》(英文版,2009)等。其中有的已被译为英、日、西班牙、俄、德和韩文。
目录
第一部分  关于中国模式
第二部分  关于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第三部分  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
第四部分  关于科学、教育和知识产权
第五部分  中国向何处去?
附录一  赵启正历年精彩言论概览
附录二  奈斯比特三大预测名著精要
附录三  启正印象
附录四 奈斯比特夫妇印象记
摘要
     第一部分  关于中国模式
         赵启正(以下简称赵):很高兴又一次在北京见到你们。祝贺你们的新作的中文版①和德文版出版。
         奈斯比特夫妇:谢谢!
         赵:阅读你们的书,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你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独特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对中国的见解。现在,世界各地,的媒体每天都在谈论中国,但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像你们这样下工夫,他们对中国的评价许多是肤浅的和混乱的,自然引起了读者的困惑。
         约翰·奈斯比特(以下简称奈):是的,的确如此。大多数西方记者根据他们自己的意见和倾向,根据西方历史和西方文化来评判中国。这是一种来自中国外部,而不是内部的观点。
         赵:我们希望能看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报道。至于评论,那是由作者的立场决定的。
         多丽丝·奈斯比特(以下简称多):西方期盼有关中国的采访报道更加开放、更加自由。
         赵:西方记者怎样理解中国的开放和自由,有跨文化和跨意识形态的困难。西方记者在中国的工作条件年年都有改善,他们应当感觉得到。
         奈: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观点。中国不能改变西方记者针对中国而写的东西,但中国能够改进与西方媒体的交往。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