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水污染控制技术

水污染控制技术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作者: 王有志
  • 出版日期: 2010-04-01
  • 商品条码: 9787504582409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5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1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水污染控制技术》为全国高职高专环境保护类专业规划教材,重量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水污染控制技术》共分12章,内容包括:绪论、污水的物理处理、污水的化学处理、污水生物处理概述、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污水的自然生物处理、污泥的处理和处置、污水的物理化学处理、循环冷却水的处理和污水处理厂站设计与运行管理等。
《水污染控制技术》根据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的基本要求编写,内容紧密结合水污染治理行业、企业岗位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突出教材的工程实用性与实践性。
《水污染控制技术》为高职高专院校环境类专业重量规划教材,可作为环境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水污染治理行业、企业及污水处理厂站运营操作和管理岗位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1 绪论
1.1 水资源
1.1.1 水资源的特征
1.1.2 水资源状况
1.1.3 天然水中的杂质
1.2 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作用
1.2.1 水体污染
1.2.2 水体自净作用
1.3 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1.3.1 污水的水质指标
1.3.2 水质标准
1.4 水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4.1 基本原则
1.4.2 污水处理技术
本章小结
练习题

2 污水的物理处理
2.1 均衡与调节
2.1.1 均衡调节作用
2.1.2 调节水量
2.1.3 调节水质
2.1.4 确定调节池容积
2.2 筛滤
2.2.1 格栅
2.2.2 筛网
2.2.3 筛余物的处置
2.3 沉淀
2.3.1 沉淀的基本理论
2.3.2 沉淀池
2.3.3 沉砂池
2.4 除油
2.4.1 含油污水的特征
2.4.2 隔油池的类型与构造
2.4.3 隔油池设计计算
2.5 过滤
2.5.1 过滤机理
2.5.2 颗粒材料滤池――过滤池
2.5.3 其他滤池
2.5.4 滤池运行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本章小结
练习题
技能实训污水静置沉淀实验

3 污水的化学处理
3.1 中和法
3.1.1 概述
3.1.2 酸碱污水相互中和
3.1.3 药剂中和法
3.1.4 过滤中和法
3.1.5 污水中和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3.2 混凝
3.2.1 混凝原理
3.2.2 混凝剂与助凝剂
3.2.3 混凝工艺过程与设备
3.2.4 混凝工艺设备的运行管理
3.2.5 澄清池
3.3 化学氧化还原
3.3.1 化学氧化
3.3.2 化学还原
3.4 化学沉淀
3.4.1 氢氧化合物沉淀法
3.4.2 硫化物沉淀法
3.4.3 铁氧体沉淀法
3.5 消毒
3.5.1 消毒的目的与方法
3.5.2 物理法消毒
3.5.3 化学法消毒
本章小结
练习题
技能实训混凝实验

4 污水生物处理概述
4.1 微生物的代谢及其生长规律
4.1.1 微生物的分类及其作用
4.1.2 微生物的代谢
4.1.3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4.1.4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
4.2 污染物的降解及可生化性
4.2.1 生物化学反应动力学
4.2.2 污水的可生化性
4.3 污水的生物处理法
4.3.1 生物处理方法的分类
4.3.2 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的区别
本章小结
练习题

5 活性污泥法
5.1 活性污泥及其净化过程
5.1.1 活性污泥
5.1.2 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
5.1.3 活性污泥法的净化过程
5.2 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及活性污泥法设计运行参数
5.2.1 活性污泥性能指标
5.2.2 活性污泥法的设计运行参数
5.3 曝气与曝气设备
5.3.1 曝气原理
5.3.2 曝气装置
5.3.3 曝气池
5.4 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
5.4.1 传统活性污泥法
5.4.2 渐减曝气活性污泥法
5.4.3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5.4.4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5.4.5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
5.4.6 接近混合活性污泥法
5.4.7 吸附-生物降解活性污泥法
5.4.8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5.4.9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
5.5 活性污泥法工艺的设计与运行管理
5.5.1 设计曝气池
5.5.2 设计曝气系统
5.5.3 污泥回流设备的选择与计算
5.5.4 设计二沉池
5.5.5 活性污泥法工艺设计计算实例
5.5.6 活性污泥法的运行管理
5.5.7 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工程实例
本章小结
练习题
技能实训观察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6 生物膜法
6.1 概述
6.1.1 生物膜的构造及其净化机理
6.1.2 生物膜法的主要特征
6.2 生物滤池
6.2.1 生物滤池的一般构造
6.2.2 生物滤池的分类与运行系统
6.2.3 生物滤池的设计与计算实例
6.3 生物转盘
6.3.1 生物转盘的构造
6.3.2 生物转盘的工艺流程与布置形式
6.3.3 生物转盘的设计计算
6.3.4 生物转盘处理技术的进展
6.4 生物接触氧化池
6.4.1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及形式
6.4.2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的工艺流程
6.4.3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与计算实例
6.5 生物流化床
6.5.1 生物流化床的工艺类型
6.5.2 生物流化床的构造
6.6 曝气生物滤池
6.6.1 曝气生物滤池的构造
6.6.2 曝气生物滤池的设计运行参数
6.7 生物膜法的运行管理
……
7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8 污水的自然生物处理
9 污泥的处理和处置
10 污水的物理化学处理
11 循环冷却水的处理
12 污水处理厂站的设计与运行管理
附录
参考文献
摘要
    .2.2水体自净作用
    1.2.2.1水体及水体自净
    水体是指地表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水体不仅包括水而且也包括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中生物等。
    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接近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水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为水体自净能力或水体环境容量。水体的自净能力是很好有限的,若污染物的数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水体污染。
    水体自净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从净化机理来看,可分为物理净化作用、化学净化作用和生物化学净化作用。物理净化是指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通过稀释、混合、沉淀和挥发,使浓度降低,但总量不减;化学净化是指污染物通过氧化、还原、中和、分解等过程,使其存在的形态和浓度发生变化,但总量不减;生物化学净化是污染物通过水生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其存在形态发生变化,有机物无机化,有害物无害化,浓度降低,总量减少。由此可见,生物化学净化作用是水体自净的主要原因。
    1.2.2.2水体自净过程水体自净过程十分复杂,受许多因素所制约。水体的自净作用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三种净化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对每种净化过程作简要介绍。
    (1)物理净化过程物理净化过程是指污水排入水体后,由于稀释、混合、沉淀等作用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稀释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净化过程,污染物浓度高的水团被浓度低的水团所冲稀,或者不同组成的水闭进行互相混合,都能有效地降低污染物浓度。稀释效果受对流和扩散作用影响,混合作用与温度、水团流量和扰动情况有关。通过沉淀过程可降低水中不溶性悬浮物浓度,南于同时发生的吸附作用,还能消除部分可溶性污染物。
    (2)化学净化过程化学净化过程是指由于氧化、还原、中和、分解等作用而使水体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氧化还原是水体化学净化的主要过程,水体中的溶解氧可与某些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如铁、锰等重金属离子可在被氧化后形成难溶性氢氧化物而沉淀。硫离子可被氧化成硫酸根。还原反应则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
    水体中存在的地表矿物质(如石灰石、白云石、硅石)以及游离二氧化碳、碳酸系碱度等,对排入的酸、碱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使水体的pH维持稳定。当排入水体的酸、碱量超过缓冲能力后,水体的pH就会发生变化。若变成偏碱性水体,砷、硒和六价铬等污染元素容易随水迁移,若变成偏酸性水体,则磷、铜、锌和三价铬等污染元素容易迁移。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