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 字数: 7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03-01
  • 商品条码: 978711211155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和大量的图片,将中外建筑历史按时间和建筑类别加以论述,重点介绍每个时期和每种建筑类型拥有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设计观点。对中国与外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背景、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建筑风格、建筑实例、建筑师与建筑理论也进行了介绍。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学校建筑设计、建筑学、建筑装饰、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教材。
作者简介
    刘淑婷,女,河北保定人,1963年12月生,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副教授、高级室内建筑师。长期从事建筑装饰研究、设计、教学工作。河北美术家协尝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
    作者近几年科研项目:浙江泰顺古民居装饰研究、泰顺仙居古村落生研究、温州泰顺乡土建筑研究、竹材在建筑装饰工程上的应用研究、商业室内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近几年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十多篇,2007年4月出版专著《中国传统建筑悬鱼装饰艺术》。
目录
绪论
第一部分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  夏、商建筑
  第三节  西周、春秋建筑
  第四节  战国建筑
  第五节  秦代建筑
  第六节  汉代建筑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第一节  城市与宫殿
  第二节  住宅与园林建筑
  第三节  宗教建筑
  第四节  陵墓建筑
  第五节  建筑技术和艺术
  第三章  宋、辽、金、西夏建筑
  第一节  城市与宫殿
  第二节  住宅与园林建筑
  第三节  祠庙及宗教建筑
  第四节  陵墓建筑
  第五节  建筑技术和艺术
  第四章  元、明、清建筑
  第一节  城市与宫殿
  第二节  住宅与园林建筑
  第三节  宗教建筑
  第四节  礼制与教育建筑
  第五节  陵墓建筑
  第六节  匠师、著作
  第七节  建筑技术和艺术
  第五章  近、现代建筑
  第一节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二节  近代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第三节  近代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
  第四节  现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五节  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第六节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第七节  现代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
  第八节  台湾、香港、澳门建筑
第二部分  外国建筑史
  第六章  古代建筑
  第一节  古埃及建筑
  第二节  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筑
  第三节  古希腊建筑
  第四节  古罗马建筑
  第五节  古美洲建筑
  第七章  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
  第一节  拜占庭建筑
  第二节  西欧中世纪建筑
  第三节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第四节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第五节  欧洲其他国家16~18世纪建筑
  第六节  亚洲封建社会建筑
  第八章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第一节  英法建筑
  第二节  欧洲其他各国建筑
  第三节  美洲殖民地和美国独立前后建筑
  第四节  欧洲园林
  第九章  近、现代建筑
  第一节  18~19世纪的欧洲社会和建筑
  第二节  欧美探求新建筑运动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筑思潮
  第四节  现代建筑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第五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六节  战后20世纪40~70年代的建筑思想
  第七节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参考文献
摘要
    绪论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主要的物质环境。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建筑上凝固着人的生活,他们的需要、感情、审美和追求。建筑把这些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理想中去。建筑成了人们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
     建筑伴随着人类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由于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每个地方的建筑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各国的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各国各自的建筑体系。它们在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等诸多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每个时代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点,世界的建筑因此千变万化。同时,每个建筑体系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早有迟、有快有慢,每一个历史时期,往往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代表着一个时期建筑发展的主流,具有典型意义。
     一、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及支配下形成的。建造一座木架建筑,必须首先做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于室外地面(一般是3~5个踏步),以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台基上则按柱网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木架立起后,即可铺盖瓦屋面、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或石地面。
     (一)建筑外形上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外形上的特征最为显著,它们都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部分,各部分的外形和世界上其他建筑迥然不同,这种独特的建筑外形,接近是由于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高度结合而产生的。中国各地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许多外形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五大类:
     (1)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闹式建筑;(2)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