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0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0

  • 字数: 33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作者: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 2010-03-01
  • 商品条码: 978711211882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靠前篇是从我国建筑能耗数据出发,对建筑节能工作的总结。由于数据统计时间的延迟,每年仅能给出两年前的能耗数据统计数据,但相应的分析尽可能针对近期新的情况变化而做出。第二篇为报告的主要篇幅,每年一个主题,从今年起,计划陆续为:
2010年公共建筑的节能
2011年北方城镇建筑采暖节能
2012年农村的能源系统和建筑节能
2013年住宅建筑的节能
初步计划基本上以这样的顺序,以四年为一个周期,全面反映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现象、问题、相关成果和政策建议。很后一部分则仍然维持原来的风格,安排为附录。但主要收录第二篇中涉及的相关数据、资料和信息,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全面收录建筑节能的相关资料。希望这样做能够更好地满足建筑节能工作进一步深入的需要,也使得我们能深入开展研究,进一步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
围绕公共建筑节能这个本年报告的主题,本报告在第二篇中,首先综述了我国公共建筑能耗的特点,指出目前尚处于一种"二元分布"结构,不同于美、日、韩等国的"一元尖峰分布"。正是由于这种"二元分布"并且大多数公建尚处在低能耗群体中,我国的人均和单位面积建筑能耗才远低于发达国家。而怎样能维持这种"二元分布"结构,不逐渐过渡为美、日、韩模式,这是需要所有相关者深思的问题。
在第二篇的第3章,本报告靠前次介绍了一些低能耗公建的案例。我们不推崇那些堆砌大量"新技术"的"零能耗"、"负能耗"建筑,而是希望从"与自然环境和谐"、"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尽可能依靠被动式的方式,营造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空间。第3章列举的案例,尤其是前两个办公建筑案例,是在这个方向上的创新尝试。通过这些被动式手段,这两个建筑在仅消耗不到同功能建筑一半的能源的基础上,获得了比常规方式办公建筑更舒适、更健康、更符合人性化需求的活动空间。希望读者能够关注这两个案例。几年来太多的人问我,什么是我理想中的公共建筑。我很少正面回答,而是代之以对一些流行技术的批评和太多的"不"。这次通过这两个案例希望能够向社会公众表达,这是我们希望中的办公建筑,这是我们多次表达的"实现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所提倡的办公建筑。第3章所举实例,尤其是后面三个,还只是分别朝不同的努力方向做出的一些尝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在设计理念上与我们的认识也不接近一致。这一点需要在此说明。
第二篇中的第4章分别介绍了位于美国某地、香港和北京三个城市的三个大型公建节能改造实例。三个项目都获得了20%~30%的节能成果,但工作重点和改造内容却很不相同。通过阅读这三个案例,在了解节能改造工作经验的同时,还可能通过这三个典型案例,对三种营造建筑室内环境的理念有更多的认识。
第二篇中的第5章介绍了我国在大型公建能耗分项计量工作中的进展和我们对此的一些认识。在各大城市全面建立这样的"分项计量、实时采集、汇总分析"的大型公建用能管理系统,是我国近年来在公建节能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公建节能的一项很好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希望文中的一些观点能够引起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们的注意,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使我国大型公建的节能运行和管理能通过这项工程上一个新台阶。
很后的第6、第7两章介绍公建节能相关的一些适宜技术和政策建议。这是我们近年来在建筑节能工作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对大型公共建筑很为有效的技术和政策建议。所提出的技术中,有几项至今还没有接近成熟的产品,但应该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前景,亦应该在世界市场上有所作为。希望本领域的热衷于建筑节能和技术创新的设备制造企业能够把握商机、积极开发。
目录
第一篇 中国建筑能耗现状分析
第1章 中国各类建筑能耗现状分析
第二篇 公共建筑专题
第2章 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分析
第3章 新建建筑节能很好实践案例
第4章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案例
第5章 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的分项计量
第6章 公共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系统的节能途径
第7章 公共建筑节能政策与管理模式 附录 全国公共建筑能耗数据
1宏观统计:各国公共建筑能耗
2样本调研:美国公共建筑总能耗
3样本调研:美国公共建筑末端能耗
4样本调研:中国公共建筑能耗
摘要
    其中,前三个因素已经被充分认识,而后面三个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巨大影响正在被逐渐认识。特别是,后三个因素更多地反映出某种文化或生活模式等社会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通过对中美两个校园建筑能耗调查和典型建筑的深入研究发现:在实际过程中,造成建筑能耗巨大差异的因素可以汇成如下诸点:
    1)建筑能否开窗通风:在外界气候环境适宜时,是通过开窗通风改善室内环境,还是接近依靠机械系统换气。A校园建筑大多数外窗可开启,而B校园建筑的外窗基本上不能开启;
    2)对室内采光、通风、温湿度环境的控制:是根据使用者的状况,只在"有人"的"部分空间、部分时间"内实施控制;还是不论"有人与否","全空间、全时间"地实施全面控制。A校园建筑基本实现"部分空间、部分时间"控制室内环境,而B校园建筑的室内环境无论建筑体量大小,都是"全面控制";
    3)对建筑居住者或使用者提供服务的保证率:是任何时间、任何空间的很大程度保证,还是允许一定的不保证率。例如办公楼夜间不全部提供空调;A校园建筑允许在过渡季或夏季夜间通过开窗实现自然通风,室温允许高于26°C,而B校园中大部分建筑则在任何时间都要满足控制在22°C左右;
    4)对建筑居住者或使用者提供服务的程度:是尽可能通过机械系统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还是让居住者或使用者参与和活动,如开窗、随手关灯、人走关闭电脑;A校园建筑中允许使用者开窗,所有开关旁边均有"随手关灯"的提示,B校园建筑中很多情况下甚至很难找到照明开关,使用者无法关灯;
    5)对建筑物及其系统的操控:是接近依赖自控系统,通过机械系统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要保证室内环境控制要求,还是根据实际使用状况,运行管理人员仔细调节设备启停、运行状态,从而实现"部分空间"、"部分时间"、"有一定不保证率",但被建筑物使用者或居住者接受或容忍。
    关于B校园建筑节能诊断和改造的细节见4.1节的案例介绍。如果把上述诸点均看成是建筑物及其系统向居住者或使用者提供的服务质量,正是这种服务质量的很小的差别导致能源消耗的巨大差别。而导致追求不同的建筑物服务质量的原因,则更多的来自文化、生活方式、理念。建筑形式及系统模式上的区别在某种意义上会"推动"或"强迫"追求较高的但并不是必须的高服务质量。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