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绵山造像

绵山造像

  • 字数: 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冯骥才??著
  • 出版日期: 2010-02-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6754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目录
绵山彩塑记(代序)
晋中锦山彩塑神佛造像研究
图版
图版目录
后记
摘要
    道教寺观。到了宋代,神宗谕旨因介子推“有祷必从”而敕封洁惠侯,并在绵山举行封侯大典。道教活动呈现高潮。
    发展到明代,绵山已成为晋中宗教的中心。在绵山,佛、道、儒以及民间各种信仰,互不抵触,彼此和合。山间各处,既有佛寺,也有道观,所谓“诸佛栖居地,群仙隐迹营。风光资圣化,岗埠壮天庭”。
    然而,绵山这样一个繁盛的宗教中心,后来怎么会一点点衰落下来?到底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这确是一个令人十分费解的谜。
    有一种观点认为,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是绵山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一年,一场凶猛的大火,烧毁众多庙宇寺观,包括云峰寺的核心空王殿,山林环境也遭到破坏。大火之后,尽管一些寺庙得到大规模重修甚至扩建,香火依然兴旺,然而在明代,包骨真身却不再出现了。这是佛教的世俗化之使然吗?从深层思考,缺少信仰力量的功利主义是宗教衰落的真正的缘故。
    再从现存绵山的造像遗存来看,清代造像数量极少——这倒使我们分外注意。为什么遗存至今的造像基本上是明代的而没有清代的?甚至绝大部分明代造像在清代(尤其是清代中晚期)很少再行修补和重装?答案只能是:清代绵山的宗教进入了衰落期,而且衰落得厉害。
    经过长久的历史岁月,及至近代,又逢劫难无数。其中,二十世纪具有毁灭性的共有两次。先是四十年代日本兵人山纵火焚烧,道士被逐;后是七十年代“”期间的扫除与涤荡,住持的僧人被赶出山门。那时,山下大举修建“万人食堂”和“万头猪圈”,缺少建材,便到山上来拆取古庙的砖瓦。到了上世纪末,便经常有古董贩子爬到山上,偷盗佛像。至此,绵山宗教已沦落为一种“失落的文明”。故此说,绵山的神佛造像正是这种“失落的文明”幸存下来的历史遗产。
    只有深刻地了解绵山宗教及其文化的近两千年的兴衰,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和认识这宗遗产的历史真实及其价值。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