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 字数: 29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岳南 著
  • 出版日期: 2010-03-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7159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全国优选学术研究机构,其辉煌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开创了“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局面。本书以中研院从组建到迁往台湾这段历史为线索,描述了蔡元培、傅斯年、陶孟和、陈寅恪、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夏鼐、曾昭燏、游寿、胡适等知识分子在乱离之世为学术的自由和进步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着重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研院人文科学研究所及相关人员,由南京到四川李庄万里流亡的苦难历程,生动再现了傅斯年、梁思永以及与之相关的梁思成、林徽因等品质学者,在艰难困苦中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执着于学术事业的进取精神。
本书还披露了中研院在岁月流逝中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幕,对历史进程中的人事纠葛、事件起源、学术争端等湮没日久的是非恩怨,以当代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使沉积于历史风尘中的人物,再度以鲜活的形象,凸现于世人眼前,令人在对前辈们敬仰感念的同时,也对他们各自的坎坷命运与悲壮人生,生出几分浩叹。
作者简介
岳南,山东诸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理事。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着力对民国、特别是抗战时期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生存状态、思想脉络、道德精神与学术成就进行调查研究,有《李庄往事》、《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作品问世,同时著有《风雪定陵》(合撰,获1996年《中国时报》开卷版好书奖)、《复活的军团》、《天赐王国》等“考古文学系列作品”十部。已有数部作品被译为日、韩、英、法、德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现居北京。
目录
蔡元培生前身后事
  跨过时代的门槛
  病逝港岛
  群英会陪都
  行都灯火春寒夕
  最后的博弈
群星灿烂的年代
  山坳里的身影
  世间已无梁启超
  梁思永东北之行
  殷墟发掘的光芒
  醉别清溪阁
  苦难的李庄岁月
  傅斯年与梁家兄弟
  林徽因的感恩信
  梁思永之死
  花落春仍在
陶孟和的尴尬人生
  北大校园与结缘
  自立山头的甘苦
  山行复悠悠
  吴文藻与费孝通“西南自立”
  “进军西北”之梦
  决裂
  一代名嫒沈性仁
  多情最数金岳霖
  张家祠言和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考古星河中的两只“大鼎”
  吴金鼎的清华时代
  城子崖遗址横空出世
  夏鼐与吴金鼎的交往
  发掘彭山汉墓
  打开前蜀皇帝陵墓
  吴金鼎参军内幕
  盟军招待所的悲苦日子
  夏鼐的西北之行
  夏鼐为郭沫若斗胆进言
  吴金鼎之死
书剑飘零一介眉
  闽东才女游寿
  走进山门
  反出“忠义堂”
  遥知北国有妲娥
叶企孙冤案始末
  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雾都遥念陈寅恪
  重返清华
……
摘要
    当然,作为幸存者,不会真的因蔡元培这棵大树的倒掉而四散湮灭,每一个具有血性的中华儿女都深知,在如此严峻的历史转折关头,只有一条路可供选择,这就是咬紧牙关挺过艰难的时局,积蓄力量,与中国军民一道实现战略反攻,赢得抗战的很后胜利。为使中央研究院各个系统不致因其蔡元培去世而在战火中瘫痪,院长继任人选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个时候,中央研究院还没有后来的院士制度;中央研究院成立之初,在蔡元培、杨杏佛、傅斯年等人的努力下,创立了一个评议会作为全国优选学术评审机构,这一机构除负责联络靠前各研究机关,决定研究学术方针,促进靠前外学术研究合作互助外,还握有推举院长候补人的权利。评议会以院长为议长,设秘书一人,负责日常事务。评议会的评议员以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所长以及重量级的研究员为当然人选,另有部分知名大学教授和教育、科学界杰出人士组成——这便是中国院士制度的雏形。
    按既定章程,中央研究院院长产生实行“提名制”,即由该院评议会通过聘请的评议员以投票方式,选出三位候选人呈报国民政府,由政府优选决策者从三位被提名的候选人中圈定一人,有幸被圈定者,就是合法的中央研究院院长。
    1940年3月中旬,评议会秘书、地质学家翁文灏在与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任鸿隽,前总干事朱家骅,教育部长王世杰等人沟通后,呈报国民政府批准,召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评议员赴重庆开会,选举新一届院长。
    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各所所长与有名学者傅斯年、陶孟和、李济、竺可桢、李四光、丁西林,以及西南联大的蒋梦麟、周炳琳、陈寅恪等人接到通知,纷纷向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云集而来,每个评议员都渴望自己看好的对象能够当选。鉴于复杂的政治人事关系,由谁来坐中央研究院靠前把交椅,评议员们皆心中无数。即使是神通广大、霸气十足,具有国民政府参政员身份的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对此次选举前景究竟如何,也是雾中看花,不甚明了。 ……<!--  properties end-->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