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历史地理研究(第三辑)

历史地理研究(第三辑)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 2010-09-01
  • 商品条码: 9787309070545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历史地理研究3》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试论我国历史上运河的水源问题
中国家庭与户的规模及结构(1910-1953年)
《清朝舆地全图?国朝天下舆地全图》绘制时代考
近代北方的沿海通商口岸与经济变迁吴松弟
中国边疆开发政策的近代转型――以新疆为例
新安江流域交通、商业与社会的综合性研究――以新发现的徽州商编路程《?船规戒》为例
徽州六县的茶叶栽培与茶业分布――基于民国时期的调查材料
民国时期绩溪、昌化两县间皖浙省界调整
研究徐建平206明代白茆的水文生态与国家治水王建革
胡则信仰的地域性――兼谈民间信仰与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的关系
技术人员的流动:述明清“江南海塘”工程中的技工王大学
滇西旱坝的水利与地文――以宾居下村为例
耕作部位与土地垦殖――基于清代绥德直隶州的分析
后记
摘要
    宁十年(1077年)黄河一次涨水,主泓趋向北岸,南岸广武山北麓涨出一大片高阔的滩地。次年,元丰元年(1078年)有人建议汴河避开以黄河为源,可在这片黄河滩地上凿渠,引伊、洛水为源。二年即在巩县任村沙峪口至河阴县(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广武山北麓,今已沦入河中)汴口之间河滩地上,开渠五十里,引伊、洛水入汴,堵塞旧引河汴口,以避开黄河浊流,因洛水较清,史称引洛为源的汴河为“清汴”。两岸还筑堤103里,以护渠道。后因洛水水源不够支运,还需从原来汴口引用一部分河水,仍有泥沙入汴;同时新渠是开在黄河的嫩滩上,沙质土壤,不易保护,且常受黄河主泓摆动的威胁,结果仍无成效。元祜五年(1090年)仍然恢复了引河入汴为源①。*终由于汴河不断淤高,成为地上悬河。
    北宋末徽宗政和年间,汴河大段淤浅,妨碍纲运。靖康年间,汴河已淤废不堪。宋金对立时期,汴河未加疏浚,全河堙废。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楼钥出使金国,乘马沿汴河而行,至灵璧以上,“河益堙塞,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河底都种上了麦子②。诗人洪迈有《过谷熟》诗云:“隋堤望远人烟少,汴水流干辙迹深。”③隋、唐、宋以来流经数百年的一条横贯中原的大川,在短短数十年内变成了一条陆道。沧桑之变,莫甚于此。今天从商丘以下,经永城、宿县、灵璧、泗县的公路,大致即修在通济渠上,已高出两边平地,这就是汴河作为悬河的实证。
    当五代后周显德年间修复汴河,开浚五丈河、蔡河时,都直接或间接引用黄河水为源,汴河源于黄河自不必说,五丈河、蔡河也都是分汴河水为源的。可是到了北宋初年,汴河自身水量不够,已无余水可供应五丈河和蔡河。于是蔡河则以取源于开封数十里外长葛境内洧、溟二水,引为闵河为源,五丈河以金水河为源,架槽越汴河入城,均不惜花费浩大工程,都是为了避开含沙量高而又水量不足的汴河。可见宋朝为了解决汴京漕运四渠的水源问题,是煞费苦心的。但困扰着唐宋两代王朝的汴河水源问题,*终都未能得到理想的解决。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