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西方史学史(第三版)

西方史学史(第三版)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广智
  • 出版日期: 2010-02-01
  • 商品条码: 978730907060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西方史学史(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量规划教材,博学?史学系列
内容简介
博学
作者简介
张广智,1939年9月生,江苏海门人。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1967年复旦大学历史系西方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著有《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西方史学散论》、《超越时空的对话――一位东方学者关于西方史学的思考》、《影视史学》、《世界文化史》(古代卷主编)、《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主编)、《现代西方史学》、《史学:文化中的文化》(后两本与张广勇合著,均为第一作者)等书,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评论文章180余篇。
目录
前言
导论
一、承上启下,指点门径
二、发展阶段与重大转折
三、西方史学史之史
四、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九十年
五、如何研究西方史学史
第一章 古典史学(Ⅰ)
一、城邦社会与城邦文明
二、“童年时代”
1.遗产的传承
2.神话与史诗
3.史学的故乡
三、西方史学的创立
1.希罗多德的生平
2.希罗多德的《历史》
3.希罗多德的叙事方式
4.西方“史学之父”
四、西方传统史学范型的确立
1.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的开创者
3.史学的求真与致用
4.两种不同的史学范型
五、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的史学
1.色诺芬
2.修辞学派与其他史家

第二章 古典史学(Ⅱ)
一、从城邦到帝国
二、从模仿到奠立
1.广采博收的罗马文化
2.史学之滥觞
3.拉丁史学的发展
三、史坛双擘
1.李维与《建城以来史》
2.塔西佗的史学思想
四、光辉的延伸
1.波里比阿
2.史家群体
五、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1.求真探索精神
2.人文主义观念
3.宽宏的历史眼光
4.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5.重视史著的表述与史家的修养

第三章 中世纪史学
一、黑暗时代
二、早期教会史学的兴起
1.早期基督教的命运
2.神是如何走进史学的
3.奥古斯丁的神学史观
三、欧洲各国史学
1.法国史学
2.英国史学
3.德国史学
4.意大利史学
四、拜占庭史学
1.一座“黄金桥梁”
2.一位很好史家
3.一门国际显学
五、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1.对中世纪史学的批评
2.对中世纪史学的理解

第四章 近代史学(Ⅰ)
一、近代文明的曙光
1.社会发展和公民人文主义
2.社会及学术活动的两重属性
3.人文主义史学的特征
二、意大利史学
1.古文献、器物的搜集整理与文献学
2.人物传记的风行
3.公民人文主义与城市史学
三、法国史学
1.历史写作形式与内容的扩展
2.民族史写作的勃兴
3.对历史认识的理论反思
四、德国史学
1.转瞬即逝的人文主义史学
2.路德派的历史编纂
3.天主教派的历史编纂
五、英国史学
1.走出编年史的传统
2.莫尔与《国王理查三世的历史》
3.培根与《国王亨利七世统治时期史》
六、尼德兰等国史学
1.尼德兰民族和宗教史学
2.伊拉斯谟的《新约》研究
3.西班牙与葡萄牙史学
七、博学时代
1.博学派的缘起与特征
2.玻兰达斯派的贡献
3.圣摩尔派的成就

第五章 近代史学(Ⅱ)
一、科学进步与社会嬗变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
1.启蒙运动
2.理性主义史学
三、法国史学
1.孟德斯鸠
2.伏尔泰
3.狄德罗与“百科全书派”
四、英国史学
1.休谟
2.罗伯逊
3.吉本
……
第六章 近代史学(Ⅲ)
第七章 近代史学(Ⅳ)
第八章 现代史学(Ⅰ)
第九章 现代史学(Ⅱ)
第十章 现代史学(Ⅲ)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摘要
    .奠立时期:20世纪60年代前期
     从6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进入了它的奠基阶段,其契机源于一次重要的会议。1961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会议,此次会议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明确提出,既不照搬苏联,也不照搬西方,而是要建设自己的教材的任务,会议确定由耿淡如师主编《外国史学史》。是年底,又在上海召开了该教材的编写会议,与会者除耿淡如师之外,另有一批享誉国内学界的治西方史学的名家,如齐思和、吴于廑等。于是,“史学史热”由此兴起,中国史学界开展了关于史学史问题的大讨论①,有力地促进了史学史(也包括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
     在笔者看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地位的奠立应具备以下一些条件,而这些在60年代初都大体齐备了,它们是:应当充分认识到西方史学史的重要性,并应把它列入高等学校历史系的教学计划,这一点在上面所说的那次会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此后在不少高校中得到了贯彻;教材的编纂与起步,耿师在上述会议前后即为编写部定外国史学史教材作了许多前期的准备工作;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也在起步,经教育部批准的以西方史学史专业方向为培养目标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在1964年得到了实现;不可或缺的是,西方史学原著的移译增强了,西方史学学术研究水平提高了,如在1961年之后的两三年中,耿师、齐思和与吴于廑等都写出了至今看来仍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吴于廑主编的《外国史学名著选》,更是为那时的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推波助澜。他们是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的奠基人。如果没有后来的“”,以当时那种发展势头,上述诸项,当会取得更多的成绩。
     3.停滞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中止了一切学术文化的研究工作。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就更说不上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了。事实上,“”的动乱把原本正在奠基中的脆弱的中国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摧毁了,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还要等到新时期到来,才能再现光华、谱写新篇。
     4.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回顾近30多年的中国西方史学史之史,如果细分,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78-1983年为复苏阶段,其主要的工作是拨乱反正,重新评估西方史学。(2)1983-1990年为活跃阶段,大规模地引介西方新史学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在此,需要指出的是,1983年在中国史学编年目前具有重大的意义,正如论者所指出的:“1983年是一个转变之年,是史学理论这一领域觉醒和建设的开端。”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