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概论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李景林
  • 出版日期: 2010-06-01
  • 商品条码: 978730310843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概论》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哲学各流派和哲学家思想的阐述,主要以命题和问题的系统为主轴来展开。这样做,旨在避免按照诸如自然观、社会观、伦理观、历史观、认识观、方法论这种哲学部门划分和以概念范畴分析为主的方式来处理中国哲学的思想系统。
目录
先秦篇
第一章 儒家哲学
第一节 孔子的哲学思想
一、仁者爱人
二、正名
三、中庸
四、天命观
第二节 孟子的哲学思想
一、性善论
二、仁政学说
三、大丈夫精神
第三节 荀子的哲学思想
一、天人之分与性恶论
二、制名以指实
三、隆礼重法
第四节 《易传》的哲学思想
一、有天地然后万物生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
三、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四、裁成辅相
五、自强不息

第二章 道家哲学
第一节 老子的哲学思想
一、道法自然
二、道常无名
三、为道之道
四、反者道之动
第二节 庄子的哲学思想
一、万物齐一
二、逍遥游
三、无有一无有
四、无知之知

第三章 墨家哲学
第一节 墨子的哲学思想
一、尚贤、尚同
二、天志、明鬼
三、兼爱、非攻
四、“立辞”之“法仪”――三表
第二节 后期墨家哲学思想
一、摹略万物之然
二、“久”、“宇”与物动
三、“名”、“辞”、“说”

第四章 名家哲学
第一节 惠施的哲学思想
一、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二、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三、南方无穷而有穷
四、善譬
五、辩者二十一事
第二节 公孙龙的哲学思想
一、唯乎其彼此
二、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三、视不得坚,抚不得白
四、二元
五、白马非马

第五章 黄老与法家哲学
第一节 《管子》四篇与《黄帝四经》的哲学思想
一、《管子》四篇的哲学思想
二、《黄帝四经》的道法理论
第二节 韩非子的哲学思想
一、刑名法术之学
二、法、术、势
三、道、德、理
四、“参验”的方法

汉唐篇
第六章 汉代哲学
第一节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一、深察名号、微言大义
二、大一统
三、天人感应
四、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五、人性的善恶、等级与教化
六、三统论与更化说
第二节 扬雄与王充的哲学思想
一、扬雄的自然哲学
二、王充的哲学思想

第七章 魏晋玄学
第一节 王弼的玄学思想
一、以无为本
二、忘象得意
三、圣人体无
第二节 郭象的玄学思想
一、独化于玄冥之境
二、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
三、率性直往,任物自然
第三节 张湛的玄学思想
一、一气之变,所适万形
二、内安诸己,则自然真全矣
三、体神而独运,忘情而任理

第八章 佛教哲学
第一节 灵魂与报应
第二节 般若与性空
一、道安性空宗与六家七宗
二、僧肇与山门玄义
第三节 涅?与佛性
第四节 心性与诸宗
一、天台宗的“性具说”
二、华严宗与“性起说”
三、唯识宗的唯识观
四、禅宗的自性说

第九章 唐代儒道哲学
第一节 成玄英、李荣的重玄学
一、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
二、天然之性,韫之内心
三、三绝兼忘,方造重玄
四、存三守一,真道自成
五、自然者,重玄之极道也
第二节 韩愈、李翱的哲学思想
一、韩愈的哲学思想
二、李翱的哲学思想
……
宋明篇
第十章 理学
第十一章 心学
第十二章 宋明道学的延续
第十三章 道教内丹学

近现代篇
第十四章 近代进化哲学
第十五章 现代形态的中国哲学
后记
摘要
这里所处理的人际关系显然不是一般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掌握一定权力、需要民众支持的人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做到恭、宽、信、敏、惠就是做到了“仁”,恭、宽、信、敏、惠是“仁”的实践义、引申义。孔子重视民众,要求为政者体恤民情、关注民生,提出信民、宽民、养民、惠民、教民的主张。这些都与“仁”的基本理念一致。
“仁”,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是道德修养达到的至高境界。孔子把具备仁德修养和达到如此境界的人称为“仁者”或“仁人”。他从来不轻易以“仁人”许人。在他的眼里,当时似乎没有哪个人达到了如此高超的境界。作为仁者或仁人,有其良好的行为习惯、鲜明的是非观念、坚强的毅力、勤勉的做事风格、宽广的胸怀、高远的抱负、超凡脱俗而深邃高妙的精神修养。孔子认为,能做到“仁”的人,一定是“敏于行”而“讷于言”的人。即,他一定是意志坚强、做事勤勉、办事有效而言语不多、言即行之的人。所以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①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②口齿伶俐和能言善辩的人,善于察言观色和着意修饰、卖弄姿色的人,一定是仁德少之又少的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③只有仁者才能做到喜欢值得喜欢的人、讨厌应该讨厌的人。
仁者因其具有仁德而见识高远、心胸坦荡。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仁者不忧。”④不仅“不忧”,而且“无怨”。弟子仲弓问何谓仁,孔子说:“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⑤也就是说,有仁德的人无论身置何处、人遭何境遇,皆心中安然,无有戚戚之感。孔子还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⑥那么,只有达到仁之境界的人――仁人,才能不为外界环境所动,不为个人境遇所移,无论身处逆境、生活拮据还是飞黄腾达、志得意满,都心存高远、意志坚定、淡然自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