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哲学门(第十卷.2009.第二册)(总第二十辑)

哲学门(第十卷.2009.第二册)(总第二十辑)

  • 字数: 38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赵敦华
  • 出版日期: 2010-02-01
  • 商品条码: 978730116926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分论坛、论文、书评、书讯四部分。内容包括: 唯识思想的基本特征 ; 一心与机用 —— 佛教“观心论”的实践意义 ; 华严宗的孕育新考等。
目录
论坛:佛学与中国哲学
  唯识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心与机用
——佛教“观心论”的实践意义
  华严宗的孕育新考
  晚明佛学与儒典解经
——以智旭的《四书蒲益解》为中心
论文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的实体理论
——对《范畴篇》第5章的研究
  宗教能否使人得救?
——对斯宾诺莎宗教得救学说的一个探讨
  赋义与理解:齐克果论“信念”
——兼论普兰丁格的宗教认识论
  弗雷格的“真”
  什么样的社会能使人的“个性”得以彰显?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的交往”部分解读
  奥斯维辛之后欧洲思想家关于“禁止表象”的思考
  基础认知词模态逻辑
  道之隐显(上)
——《老子》第一章阐微
  品墨三味
  郭象的政治哲学
  刘因“议论之学自传注疏释出”的思想
  论怀特海哲学对牟宗三的影响
书评
  徐刚:《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
  向世陵:《理气性心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
  王中江:《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
  [韩]崔英辰:《韩国儒学思想研究》
  (美]沃格林:《希腊化、罗马和早期基督教》
  谷裕:《隐匿的神学——启蒙前后的德语文学》
  [法]汤姆·洛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
书讯
  [清]黄宗羲:《黄梨洲文集》
  [清]王夫之:《诗广传》
  [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清]戴震:《戴震集》
  [德]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美]德·阿尔瓦热兹:《马基雅维利的事业——(君主论)疏证》
  黄裕生:《宗教与哲学的相遇——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的基督教哲学研究》
  [德]萨弗兰斯基:《尼采思想传记》
  丰子义:《发展的呼唤与回应:哲学视野中的社会发展》
  [加拿大]弗莱切:《记忆的承诺:马克思、本雅明、德里达的历史与政治》
摘要
    二唯识学本体论的思想特征
     (一) 无住与有所依
     对传统中国佛教界而言,"本体"或者"本体论"皆是非常忌讳的用语。如果将"本体"限定在"常、一、自在"的实体方面,那么,断言大乘佛教持反本体论立场当然没有错,因为这样的实体即是全体大乘佛教所极力遮除的"我",所谓"法我"与"众生我"(即"补特伽罗我")。但如果在实有的意义上使用"本体"概念,则除般若中观思想中主张唯遮者采取严格的反本体论立场以外,大乘佛教无疑预设了本体论立场。
     般若中观思想认为一切法无自性、空、无所得、无住/无所住,法的存在唯是假名安立,构成"无住之学"。而且空、无所得、无住之唯遮意趣,意味着不安立一种法作为其他法之根本所依,采取一种反本体论之立场。由此,般若中观学说亦可称"无所依之学",或者"无住且无所依之学"。
     但在般若思想后显现之佛性如来藏思想,则以空之反显,即以空遮凡夫之所执,同时反显真实之存在,说明诸法法性的胜义实有性,并以此为佛性如来藏和一切法之根本所依,建立了一种依于胜义实有(真实存在)即法性真如之本体论。到瑜伽行学,不仅随顺佛性如来藏思想,以无为依学依于无为性胜义存在,建立了无为依本体论,而且还以有为依学依于有为性存在,建立了有为依本体论。显然,从早期佛性如来藏思想到瑜伽行派思想,皆承许本体论立场,建立的是"有所依之学"。虽然如此,但无住之意趣仍是共许的,因为无住意味无执。在此意义上,早期如来藏思想与瑜伽行学可称"无住但有所依之学"。
     总之,在大乘中,般若中观思想称"无所依之学",即不承许本体之学,而早期佛性如来藏思想与瑜伽行学皆是"有所依之学",即承许本体之学。然而,所依/本体虽是实有,但不是我(众生我与法我),因此有所依之本体,不是有所执,或者说,不是有所住。
     (二) 有为依与无为依
     就瑜伽行派而言,承许两种实有:一种是在世俗谛意义上之实有,谓依他起性,即唯心所摄的缘起性存在,这种实有离不开分别与名言,所以是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