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哈佛看中国—文化与学术卷

哈佛看中国—文化与学术卷

  • 字数: 2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张冠梓
  • 出版日期: 2010-03-19
  • 商品条码: 978701008562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3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位中国学者,1年的留学访美,邀请47位哈佛教授和校友就中国问题开讲。47位教授,47个不同凡响的名字。用47个别样的视角打量中国,发出47种掷地有声的见解。
有人说,哈佛眼光就是世界眼光。此说不一定恰当。但这些哈佛教授的意见的确不容忽视。这些议论未必妥帖、未必客观、未必公允,但却是外部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缩影。面对这些议论。不管它正确与否,都应引起我们驻足倾听,促使我们对中国自己的事情作自主的、积极的、审慎
的思考……
作者简介
张冠梓,男,1966年8月生,山东省苍山县人,法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理事长、全国青联委员兼哲学社会科学届别组副主任委员。主妻研究领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少数民族法制史、法律人类学与法律社会学。主要科研成果有:《论
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作为法的文化与作为文化的法——南方山地民族传统法的演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九、第十册)、《多元与一体: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法律》等。先后获北京大学“五四”青年科学论文一等奖、中国法律史学会优秀论
文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第一届中圜青年法律学术奖(法鼎奖)金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第五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等荣誉。
目录
前言
新儒学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新动向
植根于传统的文化创新
区域研究与中国文化
透过满族史看民族文化的通与变
文化的传承需要世界眼光
文学:活在百姓的精神诉求里
浪漫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另一种自觉
沉溺于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
考古:匡正书本上的历史
期待“中国版本”的考古学
早期人类:中国乃至东亚的证据
中西学术之间的通与塞
教育与学术之痛
音乐:流动的民风
附录一 本卷采访人、合作者简介
附录二 三十年河西 哈佛看中国
后记
摘要
    新儒学的机遇与挑战
     主编手记
     听说要采访杜维明,《侨报周刊》记者李琳主动请缨。她采访过杜维明多次,每次都有新收获。李琳介绍说。第一次去哈佛燕京学社见杜教授那天,他还为她讲《四书》。听讲的是几个哈佛学子。围坐在长桌边。那日讲的是《孟子》,杜教授安然坐着。一段一段讲解答疑。李琳在一旁听着,感觉时光仿佛倒流。而杜教授仿佛旧时的私塾先生,只缺了戒尺和长袍。那时候。谁又会想到。这位安详的老人就是名贯中西的大学者杜维明教授。杜维明l940年出生于昆明,少时随家迁至台湾。青年时代入读东海大学中文系。专攻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学。后来哈佛燕京学社提供奖学金。杜维明得以来哈佛研究哲学。师从史华慈(Benjamin l.Schwartz)、杨联升两位教授。作为学者,杜维明教授在美国近40年的执教生涯中开创了许多个第一。他是哈佛大学东亚系第一位华裔系主任。也是哈佛燕京学社第一任华裔社长。更是第一位荣膺美国人文艺术科学院哲学组院士的中国学者。顶着如此众多的光环。杜维明教授在华语世界里已成为当世传奇,一位著作等身的名家。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儒。而杜维明教授自己在访谈中却一再表示,像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那样的老师辈学者才算得上儒学大师。而自己还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
     一、儒者与儒学
     李琳:以前我曾经读过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他在文章中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大一统的宗教是因为儒家思想扮演着宗教的角色,儒教是中国的国教,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