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仰望崇高(方立天自选集)/北京社科名家文库

仰望崇高(方立天自选集)/北京社科名家文库

  • 字数: 46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方立天
  • 出版日期: 2010-02-01
  • 商品条码: 97878111982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探求中华文化精神, 是为了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提高国民素质,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此, 作者着重探求中华文化的传统和核心问题, 提出中华文化三大传统 (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和解脱主义) 的看法, 并认为人生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 也强调思维方式对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195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任助教、讲师,1984年特批晋升为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曾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等。2005年获“全国优选工作者”称号,2007年获第五届吴玉章很好科研奖。所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被誉为“中国佛教哲学研究里程碑式的成果”。
目录
学术自述
第一辑  佛教
  论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
  论隋唐佛教宗派的思想特点
  试论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心从“正见”始——兼论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
  试析华严宗哲学范畴体系
  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
  性净自悟——慧能《坛经》的心性论
  论南顿北渐
  如来禅与祖师禅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
  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
  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以汉传佛教为中心
第二辑  宗教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
第三辑  文化
方立天著作目录
摘要
    
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是和当时我国从长期分裂到统一的政治局面直接相联系的。此时的封建帝国的统一政权,要求有相应的统一的宗教。因为,南朝末年和隋代末年的农民起义,使统治者现实地看到,为了麻醉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意志,防止农民起义的再起,必须利用佛教界有声望和影响的人物来为自身的统治服务,即利用佛教信仰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初,炀帝于东都(洛阳)建四道场,召天下名僧居焉。其征来者皆一艺之士,是故法将如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隋炀帝设法集中南北各地名僧,就反映了建立统一的佛教的需要。又如唐太宗认为农民起义是由于“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资治通鉴》卷192《唐纪八·高祖武德九年》)这个比较正确的总结,启发了唐太宗十分重视人民的“廉耻”,所以,他本人虽不怎样信仰佛教,但也看到佛教实在具有愚弄人民思想、控制人民反抗行动的特殊功能,即对巩固封建统治有利,而加以提倡。隋、唐王朝虽然要求佛教以统一的、适应本王朝需要的面貌出观,但由于改朝换代,先后不同的统治集团有意强调对佛教信仰的不同乃至宗教优选者的关系不同,从而支持不同集团的佛教势力。这样,每一大的佛教宗派的建立,其实都各有自己的总后台,即依附于某一优选统治者或某一贵族集团势力,这也就决定了佛教必然形成不同的宗派。
    同时,隋唐的政治统一,也为佛教宗派的形成提供新的历史条件。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我国各地文化的交流,使过去南北各有所偏重的佛教信仰得以互相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地方政权割据,佛教亦趋于分化,大体北方佛教偏重于迷信仪式和宗教实践,如修行、坐禅、造像等;南方佛教则侧重于玄理的清谈。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