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自然与自由/老庄生命哲学研究

自然与自由/老庄生命哲学研究

  • 字数: 30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付粉鸽 著
  • 出版日期: 2010-02-01
  • 商品条码: 978701008436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生命哲学指以生命作为研究对象,对生命问题进行理论化、系统化思考及形成的学说和思想。生命本质、生命价值和生命境界等问题是其有机的组成部分。与西方哲学开始于对自然的惊异,进而力求对其进行认识和把握的外向型特点不同,中国哲学开始于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而试图给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支撑。因此,如果说西方哲学以外向型的自然哲学为重的话,那么,内向型的生命哲学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一支,老庄道家的生命哲学倾向极为鲜明,他们以生命为其学说的主旨,以生命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为其思想鹄的,以自然生命为本位,以维护自然生命、实现生命自然本性为优选追求,从当时的生存现状入手,采用文化和价值批判的方式,建构起以“道”为中心的自然而自由的生命哲学理论。
作者简介
付粉鸽,女,1976年9月出生于陕西兴平。哲学硕士、中国思想史博士,西北大学社科系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
目录

导言
  一、老庄生命哲学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二、老庄生命哲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老庄生命哲学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生存危机:老庄生命哲学形成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
    一、诸侯争霸与生命戕害
    二、经济变迁与存在庸俗化
    三、礼崩乐坏与信仰坍塌
  第二节 学术争鸣与“士”的勃兴:老庄生命哲学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
    一、重人意识的兴起
    二、学术争鸣与古代文化
    三、“士”阶层的出现
  第三节 神秘而自由的楚文化:老庄生命思想产生的区域文化背景
    一、神秘而清虚的楚文化
    二、平等而自由的生命思想
  第四节 老子的史官身份与庄子的贵族家世:老庄生命哲学形成的个体性因素
    一、史官与老子的史官身份
    二、庄子的家世渊源与现实的生存困顿
  第五节 农业技术与医学的发展:老庄生命哲学形成的科技背景
    一、农业技术发展与前科学自然观
    二、医学发展与前生命科学观
第二章 老庄的生命本质论
  第一节 生命的形上根据:道
    一、“道”与老庄之“道”
    二、老庄的生命之“道”
    三、老子之“常道”与庄子之“化道”
  第二节 生命的个体落实:德
    一、“德”的起源与演变
    二、老庄的“德”论
  第三节 生命的形下质料:气
    一、古代“气”思想及其与生命的关系
    二、老子的“冲气”思想
    三、庄子的“气化”思想
  第四节 生命的人性规定:自然
    一、“生命”的不同理解是儒道人性论区别的根源
    二、老庄的自然性情论
    三、老庄的自然主义生命文化观
第三章 老庄的生命价值论
  第一节 生命价值的类型分析
  ……
第四章 老庄的生命过程论:生死观
第五章 老庄的生命境界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同视角考察问题,有助于优选限度地揭示事物的真相而不致失之偏颇。在这方面,本书做得比较突出。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如思想史与社会史、逻辑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如抽象与具体相结合、一般与个别辩证统一的方法,如多学科、跨学科的方法等,不仅有各自的独立分畛,而且还有相互的有机综合。作者据此分析老庄生命哲学形成的现实背景与科技背景,揭示老庄生命哲学思想产生的个体性因素,展现老庄生命哲学形成的区域文化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其整体特征与局部属性,实现老庄文本形式与其思想内容的高度统一,从而把老庄生命哲学的研究,推向更深入的境地。
     三、客观求实,一分为二
     作者爱自己的作品,犹如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其情感之深厚,期盼之殷切,往往可达到非理智的程度。在这方面,不要说什么“闻过则喜”,只要“闻过不怒”,便应该算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然而,本书作者却远远跳出了这种俗套,以客观求实的态度,对自己的作品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
     四、将历史研究与哲学研究巧妙地融为一体
     本书的选题,既属历史,也属哲学。将历史研究与哲学研究巧妙融为一体,是本书的显著特色。众所周知,中国学术研究本有文、史、哲不分的传统。近现代以来,受西学影响,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单科独进式的研究渐成主流,反把我们自己融会贯通的传统丢掉了。本书融历史研究与哲学研究为一体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或可视为恢复传统的一种有益尝试。
     本书之所以具有上述的特色,是与作者的学术经历密切相关的。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