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潜入深海:深度报道30年幕后轨迹

潜入深海:深度报道30年幕后轨迹

  • 字数: 3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 作者: 张志安
  • 出版日期: 2010-01-01
  • 商品条码: 978780652832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潜入深海:深度报道30年幕后轨迹》内容简介:深度报道是新闻产品金字塔的很好,也是传媒内容竞争的利器,更是记录历史、揭示真相的烙印30年来深度报道的实践轨迹,见证着社会转型的艰难曲折,折射若传媒改革的起伏跌宕,亦成就着几代新闻人的光荣与梦想。
《潜入深海:深度报道30年幕后轨迹》以告别之事、启蒙之热、监督之惑、调查之力、记录之真等五个篇章,忠实记录了不同时期数十家深度报道媒体、栏目的足迹及故事无论坚守或消逝、记录或影响、突进或挫折,这些关于转型时代的传媒真相都将激励无数新闻人为服务于民主的新闻业而不懈前行。
作者简介
张志安,浙江安吉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传播学博士。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靠前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副主任,靠前传播学会(ICA)会员。研究方向:新闻生产、新闻从业者、深度报道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驻华外国记者的职业意识及影响因素”、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新时期深度报道史(1978-2008):以新闻生产社会学为视角的研究”等课题,曾主撰或主编出版《中国怎么样:驻华外国记者如何讲述中国故事》、《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等多本著作,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个案研究》、《深度报道从业者职业意识特征研究》、《深度报道的轨迹回望与问题反思:以新闻专业主义为视角》等中、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曾多次赴美国、我国台湾、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
目录
导言 深度报道80年:轨迹回望与专业反思
第一篇 告别之事
这是一群远去的背影,它们中有要延续“擦边球”调查传统的《新周报》,有处沉闷环境而发清脆声响的《外滩画报》,有在主流体制中另类生存的《社会记录》,还有试水第一份合资媒体的《现代人报》。可惜,这些努力都或明或暗地最终告败。难道结局真的只有两种:要么被驱逐,要么被改造?且回望它们的背影,消弭胸中的惆怅,期待别后的重逢。
在细雨中呼喊:《新周报》的短暂历程
探求它存亡的真相,定格它曾经的理想,“做中国第一新闻周报”总会在历史的长河里回响。
《社会记录》:一个异类央视节目的五年史
五年,66个精华,1000多期节目,《社会记录》已成标本,却肌理丰富、结构复杂,且留下回忆、摇曳梦想。
《现代人报》:“中国第一报”的九年征途·
第一份合资媒体、第一份全彩日报,九年的《现代人报》已经在中国新闻目前重重地写上了一笔。
《外滩画报》:深度报道的“另类”探索
《外滩画报》短暂而另类的深度实践史,充分说明缺乏政策土壤的调查之花无法常开不败,没有市场养料的深度之果无法瓜熟蒂落。

第二篇 启蒙之热
20世纪80年代,是启蒙主义的年代,也是理想主义的年代。鼎盛期的“深度报道年”好作品呈井喷态势,新闻与纪实文学的联姻体现出浓厚的批判色彩,中央级媒体引领着探求改革、激辩体制的思想前沿。如今,属于那个年代的启蒙之热已逐渐降温,又到哪里去寻找新闻业的温暖乡愁聊以慰藉?
1987“深度报道年”:特征、动因及影响
历史就像一条长河,经过一段湍急的加速后,可能会遭遇浅滩而减速。深度报道在1987年,到达了高潮期,之后,很快就改变方向,折返而去。
双重身份的时代宠儿: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热的回顾与思考
从文学性报告文学向纪实性报道文学的转型,让20世纪80年代的报告文学成为深度报道的“变种”,进发出比新闻作品更具思想性的时代强音。
改革守望者:20世纪90年代的《中华工商时报》
最早走市场化道路,却元气大伤;最早“打擦边球”,却遭遇重创。报人丁望,让我们记住他的壮志与惆怅。

第三篇 监督之惑
高举舆论监督的旗帜,《南方周末》从一张周末文艺报转型为调查性报纸,《中国青年报·冰点》也从关注平凡生活渐入历史深处。然而,这种监督又因特殊的新闻环境呈现出季候性、差异化特征,要么是倚仗“中央工作”的集体行动,要么是非市场化身份的“治理技术”,要么是艰难空间中的个体坚韧。就算这样,制度层面的缺钙并不会妨碍监督的力量,民粹主义的不足亦不能掩盖监督的锋芒。
集体行动式的舆论监督:“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回顾
一次自上而下的集体策划,一次联合作战的批评报道,重启了公众舆论的汹涌大门,成就了舆论监督的行动起点。
《中国青年报·冰点》:当代中国的政治标本
“冰点”是温暖的,“冰点”也是残酷的,“冰点”是个性的,“冰点”也是集体的。“冰点”寄生于中央大报中,“冰点”也存活于制度夹缝中。
《南方周末》:从告别《真理报》模式开始
为什么只有《南方周末》,才能够定制对话,从告别《真理报》模式开始,你才能读懂它。
未曾远去的背影:《人民日报》华东版深度报道回顾
《人民日报》做起舆论监督既猛且烈,深度博弈背后的启发是: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之后,新闻改革需要的不再是形式的创新,而是观念的变革。
报人马云龙的新闻口述史
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老马的故事能回答;一位老人的心可以多年轻,老马的激情能回答。

第四篇 调查之力
在这里,你能读到故事:《新闻调查》撕开运城渗灌工程的谎言,《财经》挖开银广夏的陷阱,《新京报》冒险记录嘉禾拆迁事件,《21世纪经济报道》爆出汉芯造假丑闻;在这里,你能感受精神:戴镣铐跳舞的智慧,打“擦边球”的勇气,冲黄灯跑步的果敢……调查的力量更多时候,不在于使多大的体力,而在于费多大的心力。
《新闻调查》:追问与自问
《新闻调查》的追问,是电视深度语态的变迁史;《新闻调查》的自问,是专业主义精神的心灵志。
《财经》十年:专业调查的力量
只要能有效地存活,就能更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只要能缜密地调查,就能更扎实地推进社会变革。《财经》十年,借助权力以监督权力,追求专业亦践行专业。
《新京报》的“核心”之道
“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新京报》,“一出招就身手不凡”的深度报道,“核心”之道飞过新世纪的高空,留下求真相的烙痕。
《21世纪经济报道》:调查如何
在一份锐气十足的报纸上,《21世纪经济报道》的调查作品,阐释着职业记者优选限度的话语空间,也见证着日报深度报道的专业实践。

第五篇 记录之真
从央视评论部对电视语态的改造,到《青年报·焦点新闻》对“大特写”体裁的优化,再到《北京青年报》对深度报道多元类型的实践,如何讲好故事始终至关重要。事实的记录方式折射着从业者的生产观念,真相的阐释模式影响着受众的新闻解读。怎样避免.因强烈的正义伸张而影响报道的理性客观,值得我们在记录中反思;怎样在概念提供与实践过程中追
央视新闻评论部:电视语态的十年变迁
历史是机遇创造的,历史更是人创造的。CCTV不仅改变了中国电视的语态,也深刻改变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北京青年报》:概念提供与深度实践
新闻竞标、准确新闻,以及听证、访谈、暗访及回访,逐渐形成了
《北京青年报》的深度报道模式。
守望理想:上海电视的深度追寻
在相对温和的氛围中保持锐气,即便这股力气不在本地挥洒,只在异地放逐,其守望理想的坚持也依然令人慰藉。
生态、故事与价值:《华商报》深度报道的足迹
“奔走在这杂草丛生的大地上,做一个记录者。记录世道,记录人心,记录这时代的悲喜。”由此,《华商报》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传奇。
《青年报·焦点新闻》的口述往事
已经暗淡的“焦点新闻”,在回味中再度提起;已经消逝的“口述往事”,在记忆中再度清晰。被称为“黄埔军校”的《青年报》如何才能延续当年的惊喜。

后记 当80年已成往事
参考文献
……
摘要
    职业意识
    20世纪80年代末,记者的职业意识开始发生变化,“党的新闻工作者”不再是专享使命,“宣传者”角色的自我认同在逐渐淡化,关于“新闻”和“宣传”差异的评论文章也已经屡见报端。
    张建伟在一篇题为《西西弗斯的胜利》的文章中谈到,长期以来记者命中注定的事情就是“为新闻赋予意义”,中国好新闻的标志之一仍是“为好人好事赋予雷锋精神的意义”。从1986年的《第五代》,到1988年的《大学生毕业成才追踪记》,再到1987年的《命运备忘录》,张建伟的作品均无缘全国好新闻,于是便开始“怀疑我为新闻事件赋予意义的意义了……开始寻找一个真正的记者存在的意义了”。②追问的答案是回到记录本身。他曾这样评价记者王安给中国新闻界带来的贡献:“一个记者应该采写新闻。在中国,这样评价一个记者,是优选的赞誉。”③这种从“宣传者”向“记者”的嬗变,实际上是职业意识的觉醒、记录本位的回归。
    很好的记者总是会敏锐地把握住社会发展的前沿方向和改革趋势。透过1987年的深度报道不难发现,深度报道从业者比一般记者具有更强烈的“启蒙”诉求,“对不断涌现出来的新观念进行启蒙,是新闻工作者乐此不疲的努力方向”④。他们相信,“新闻作品不光要有宣传、解释或鼓动的功能,还要进一步担起社会思辨和社会认识的功能”⑤。
    80年代末中央大报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十分明显的,各家都希望在深度报道的“启蒙”热潮中拔得头筹,而在1987年的竞争中,独领风骚的非《中国青年报》莫属。“‘理想’和‘理想主义’构成了中国青年报的凝聚力,至少构成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青年报狂飙突进领中国新闻界之风骚时期的凝聚力。”①
    据卢跃刚回忆,当时的中青报社内部具有浓郁的业务民主空气,等级和资历都被淡化,“认稿不认人”,鼓励争辩,鼓励记者坚持个性,新面孔老面孔不重要,能力是靠前指标,报社鼓励出名编辑、名记者。中青报总编辑助理陈小川也谈道:“并没有觉得主任、总编辑就是个什么官儿。领导说某文不发,下级一般也要问问为什么,领导也习惯这样。”②
    不只是中青报,“内部竞争、业务民主”作为当时中央级大报的编辑部理念已经有普及之势。连《人民日报》也同样改变了以往“上面定题目,派专人去采写”的做法,报社经济部定了一条规矩:谁愿意干就让谁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稿子好,质量高,拿得出,就不惜篇幅予以刊登。就这样,鲁布革报道被一名在报社经济部实习的地方报青年女记者“夺”去了。③
    1987年的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