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目录学发微

目录学发微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岳麓书社
  • 作者: 余嘉锡
  • 出版日期: 2010-01-01
  • 商品条码: 978780761352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9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目录学发微》是余嘉锡的在目录学领域的主要著作。书中广泛利用中国历代学者在目录学方面的论著,对目录学的意义、功用和源流,对目录的体例和类例的沿革,都做了精辟论述,并发展了章学诚的观点,认为在目录体例中,篇目、小序、叙录、版本、序跋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录必须具备这些内容,才能发挥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
    书中附有另一篇目录学专著《古书通例》,原名为《古籍校读法》,亦是目录学课程的讲义。介绍了古籍在著录、体例、编次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指出了研究阅读古籍的门径。
内容简介
目录之学,由来尚矣!《诗》、《书》之序,即其萌芽。及汉世刘向、刘歆奉诏校书,撰为《七略》、《别录》,而其体裁遂以完备。自是以来,作者代不乏人,其著述各有相当之价值。治学之士,无不先窥目录以为津逮,较其他学术,尤为重要。今欲讲明此学,则其意义若何,功用安在,不可不首先叙明者也。
目录
目录学发微
  前言
  一  目录学之意义及其功用
  二  目录释名
  三  目录书之体制一篇目
  四  目录书之体制二叙录
  五  目录书之体制三小序
  六  目录书之体制四板本序跋
  七  目录学源流考上周至三国
  八  目录学源流考中晋至隋
  九  目录学源流考下唐至清
  十  目录类例之沿革
  [附录]  古今书目分部异同表
外一种:古书通例
  前言
  绪论
  卷一  案著录第一
    诸史经籍志皆有不著录之书
    古书不题撰人
    古书书名之研究
    汉志著录之书名异同及别本单行
  卷二  明体例第二
    秦汉诸子即后世之文集
    汉魏以后诸子
    古书多造作故事
  卷三  论编次第三
    古书单篇别行之例
    叙刘向之校雠编次
    古书之分内外篇
  卷四  辨附益第四
    古书不皆手著
后记
摘要
    一 目录学之意义及其功用
     目录之学,由来尚矣!《诗》、《书》之序,即其萌芽。及汉世刘向、刘歆奉诏校书,撰为《七略》、《别录》,而其体裁遂以完备。自是以来,作者代不乏人,其著述各有相当之价值。治学之士,无不先窥目录以为津逮,较其它学术,尤为重要。今欲讲明此学,则其意义若何。功用安在,不可不首先叙明者也。
     《隋志》言:“刘向等校书,每一书就,向辄别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章学诚所谓“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校雠通义》叙。其后作者,或不能尽符斯义。辄为通人所诋诃。虽自《通志·艺文略》目录一家已分四类,总目、家藏总目、文章目、经史目四类。继此枝分歧出,派别斯繁,不能尽限以一例。而要以能叙学术源流者为正宗,昔人论之甚详。此即从来目录学之意义也。吾国学术,素乏系统,且不注意于工具之述作,各家类然,而以目录为尤甚。故自来有目录之学,有目录之书,而无治目录学之书。盖昔之学者皆熟读深思,久而心知其意,于是本其经验之所得以着书。至其所以然之故,大抵默喻诸己,未尝举以示人。今既列为学科,相与讲求。则于此学之源流派别,及其体制若何,方法若何,胥宜条分缕析。举前人之成例加以说明,使治此学者有研究之资,省搜讨之力,即他日从事著作。亦庶几有成轨可循。今之所讲,其意盖在于此。
     目录之书有三类:一日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书名下论说。名称屡变,详见后目录书之体制三。以普通均呼之为解题,姑用以立说。二日有小序而无解题者;三日小序解题并无,只着书名者。昔人论目录之学,于此三类,各有主张,而于编目之宗旨,必求足以考见学术之源流,则无异议。今取诸家之说,分类撮举之于下。
     属于第一类者,即有小序解题之书目。现存者如晁、陈书目,《通考·经籍考》、《四库提要》之类是。《隋书·经籍志·簿录类》论云:“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体制湮灭,不可复知。孔子删《书》,别为之序,各陈作者所由。韩、毛二《诗》,亦皆相类。其实齐、鲁诗亦皆有序,清儒马国翰、陈寿祺诸家所辑《遗说》可考,此因《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故但举毛、韩二《诗》耳。汉时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剖析条流,各有其部,推寻事迹,疑则古之制也。自是以后,不能辨其流别,但记书名而已。博览之士疾其浑漫,故王俭作《七志》,阮孝绪作《七录》,并皆别行。大体虽准向、歆,而远不逮矣。”
     观《隋志》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