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 字数: 20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喻中 著
  • 出版日期: 2010-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0114576
  • 版次: 1
  • 开本: 大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要想成功地表现一个民族,特别是它的生活史与心灵史,浪漫的艺术家可以使用艺术的语言,通过民歌演唱来实现这个目标;严谨的学者运用学术的语言,通过民俗研究或人类学考察,同样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然而,在这两种途径之外,负责的立法者运用法律的语言,通过法律创制,依然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从表面上看,隐者的归隐是从朝廷返回到山林,是从政治返回到自然。然而,究其本质,归隐是从外物返回到内心,是从他者返回到自我。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归隐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走向这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因此,归隐的方向,不是向前,不是向后,而是向内。归隐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类未知的精神世界的探寻过程。
内容简介
本书题为“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旨在凸显两种“美美与共”的圣贤气象,以及由此“开”出来的两种“各美其美”的学术思想传统与政治法律实践。表面上看,“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韵苏格拉底”分别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两者的关系主要是中西关系。但是,换个角度,其实也可以转换成为古今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以孔子与苏格拉底作为隐喻,大致可以体现本书的一个基本旨趣:在中西与古今的框架内,寻找中国法学的坐标。作者纵论古今中西,视阈辽阔悠远。文笔介于论文与评论之间,内容兼顾思想与学术之美。厚重主题,轻松阅读。
作者简介
喻中,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土,博士生导师。已经出版的个人学术著作主要有:《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权力》、《乡土中国的司法图景》、《权力制约的中国语境》、《论授权规则》等。
目录
上编
  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治道之辨:柏拉图与孟子
  谁之法理,何种法意?
  法学研究中的主体迷失现象
  中国法理学界的“立法者与阐释者”
中编
  法律与时间
  法律与空间
  法学提问方式的两次转向
  “征服”还是“转化”
  寻找中国法学的时空坐标
下编
  法学三十年:重新出发,迈向何方?
  从立法中心主义转向司法中心主义?
  法律的象征性及其意义
  再访法的阶级性理论
  关于法律哲学与法律科学的随想
  民歌?民俗?民法(代跋)
后记
摘要
    
这两种理论主张虽然都直接或间接地触及了本文的主题,都对西方法理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作出了相应的思考。但是,在反复琢磨这两种主张之后,我发现,它们自身都包含着某些值得反省的理论盲点。
     先看法治激进主义。这种已经盛行了百年之久的庞大话语,它能够护佑西方法理在当代以及未来中国落地生根吗?本文的回答是,至少在短期内,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法治激进主义的理论内核,现在虽然跟一种强大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科技力量紧密地链接在一起,甚至与后者相互支持,互为表里,但是,它依然只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虽然有几代学人的积极传播,现在甚至还有政府积极推进的“普法宣传”,但是,法治激进主义的基本理念要成为中国普通公众洒扫应对的日常准则,还为时尚早。譬如,当代的中国官员对西方法理的基本信条(民主、人权之类),不可谓不熟悉,但是,当代中国的官场潜规则与传统中国的官场潜规则之间,显然有更多的亲和性。再譬如,当代的中国民众对于法律、法院、法官之类的认知,显然与传统中国的“清官戏”更加吻合。回想汉魏六朝时期,也曾出现过持续数百年的大规模的佛经汉译活动;那个时代的中国士大夫,对佛学造诣颇深的更是大有人在,但是,对佛教之真谛有确切理解的普通民众又有几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