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毋忘草

毋忘草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 梁遇春 著
  • 出版日期: 2009-12-01
  • 商品条码: 978754631125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2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他的眼睛看透生命的奥秘,他的忧伤可以展露时代的气息,他用灵魂与智慧亲吻生命的火焰,他忧忧愁愁地来,又忧忧愁愁地走……
书目,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
内容简介
在我国现代文学目前,梁遇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在他短短二十七年的生命里,虽然给我们留下的文学作品尚不足五十篇,但是他另辟蹊径、独具一格的创作特点,在现代散文目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大家。
梁遇春是现代白话散文目前早期的尝试者、实践者和开拓者之一,其文学作品的总体基调可以概括为“笑中带泪,泪中求笑”。南宋词人辛弃疾曾说:青年人写作是“为赋新辞强说愁”,故作迷茫和感伤是他们的“通病”。而梁遇春散文中所体现的悲剧感却是与生俱来的,那种看待生命的独特视角和对宇宙万物的质疑、感慨也超出了一般人的情绪宣泄。他的散文真正做到了率性而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本书收录的《人死观》、《泪与笑》、《破晓》、《黑暗》、《春雨》等梁遇春代表作中感知。
正因这份蕴涵于骨子里的忧伤,在梁遇春文章中体现出的“幽默”不是与人瘙痒的低级趣味,而是带有深刻人生感悟与文化底蕴的沉思。
读梁遇春的散文,不论是早期的青春冲动、少年意气,还是后来略带沉重的沧桑之叹,都不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味。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就是一个生命旅途中的流浪汉,举杯对月,入火而舞。
因此,在本书进行封面设计时,为了充分体现梁遇春忧伤的情愫与独特的人性思考,本社特别选用了我国书画名家纪望平先生创作的画作《舒缓的岁月》。纪望平先生的作品意境深远、恬静清新,可谓独树一帜。而这幅《舒缓的岁月》所表达的意蕴切实突显了梁遇春真挚率性、伤感忧郁的文学风格。
作者简介
梁遇春,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大学期间便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创作散文、翻译西方文学作。他的散文自1926年起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作品后来集成《春醪集》和《涮与笑》。他的译著多为英国、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优秀作,其中以《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优选,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 梁遇春创作的散文总数虽不及五十篇,但是他凭借另辟蹊径、独具一格的写作特点,被郁达夫称为是“中国的兰姆”,在现代散文目前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大家。
目录
   第一章 庄生蝴蝶
寄给一个失恋的人的信(一)
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
人死观
谈“流浪汉”
“春朝”一刻值千金
天真与经验
途中
破晓
她走了
苦笑

救火夫
猫狗
黑暗
毋忘草
一个“心力克”的微笑
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

第二章 醉中梦话
讲演
醉中梦话(一)
醉中梦话(二)
“还我头来”及其他
查理斯·兰姆评传
文学与人生
文艺杂话
论智识贩卖所的伙计
观火
这么一回事
吻火
利顿·斯特雷奇
春雨
第二度的青春
又是一年春草绿

第三章 撞击的声音
《再论五位当代的诗人》
《金室诗集》
《斯宾罗沙的往来书札》
《东方诗选》
《人生艺术》
《变态心理学大纲》
《亚俪司·美纳尔传》
《俄国短篇小说杰作集》
《奥布伦摩夫》
《蒙旦的旅行日记》
《从孔子到门肯》
《雪莱、威志威士及其他》
高鲁斯密斯的二百周年纪念
新传记文学谈
新发现的拿破仑的小说
约翰·高尔斯华绥
吉辛
巴比利恩
康拉德
亚密厄尔的飞莱茵

第四章 迟来的西风
毕克司达夫先生访友记
黑衣人
读书杂感
青年之不朽感
玫瑰树
采集海草之人
伉俪幸福
恶作剧
悲哀
快乐多半是靠着性质
一个单身汉对已
婚者行为的怨言
她最后的一块银币
一个旅伴
追赶自己的帽子
事实与小说

追蝴蝶
跳舞的精神
……
摘要
    
生不是由我们自己发动的,死却常常是我们自己去找的。自然在世界上多数人是“寿终正寝”的,可是自杀的也不少,或者是因为生活的压迫,也有是怕现在的快乐不能够继续下去而想借死来消灭将来的不幸,像一对夫妇感情极好却双双服毒同尽的(在嫖客娼妓中间更多),这些人都是以口问心,以心问口商量好去找死的。所以死对他们是有意义的,而且他们是看出些死的意义的人。我们既然在人生观这个迷园里走了许久,何妨到人死观来瞧一瞧呢。可惜“君子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所以学者既不摇旗呐喊在前,高唱各种人死观的论调,青年们也无从追随奔走在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我做这部人死观,无非出自抛砖引玉的野心,希望能够动学者的心,对人死观也在切实研究之后,下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判断。
     若使生同死是我们的父母——不,我们不这样说,我们要征服自然——若使生同死是我们的子女,那么死一定会努着嘴抱怨我们偏心,只知道“生”不管“死”,一心一意都花在生上面。真的,不止我们平常时都是想着生。Hazlitt死时候说“好吧!我有过快乐的一生”(“Well.I’vehadahappylife.”)他并没想死是怎么一回事。CharlotteBronte临终时候还对她的丈夫说:“呵,我现在是不会死的,我会不会吗?上帝不至于分开我们,我们是这么快乐。”(“Oh!Iamnotgoingt0die,amI?Hewillnotseperateus,Wehavebeensohappy.”)这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为什么我们这么留恋着生,不肯把死的神秘想一下呢?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