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蜀学(第四辑)

蜀学(第四辑)

  • 字数: 4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巴蜀书社
  • 作者: 西华大学
  • 出版日期: 2009-12-01
  • 商品条码: 9787807524793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述了:刘孟伉先生学述、徐仁甫先生学述、谢桃坊先生词学研究述评、肄业于尊经书院的三台乡贤、新获之廖平资料、“禹生石纽”续辨、成都大圣慈寺九十六院新考、尸子考、蜀学开山之作——严君平《老子指归》、试论扬雄的“幸”与“不幸”、论诸葛亮治蜀时期的法治思想、论常璩的“大一统”史学观、贯休《禅月集》的基本内涵、孙光宪文学思想初探等一系列内容。
目录
刘孟伉先生学述
徐仁甫先生学述
谢桃坊先生词学研究述评
肄业于尊经书院的三台乡贤
新获之廖平资料
“禹生石纽”续辨
成都大圣慈寺九十六院新考
尸子考
蜀学开山之作——严君平《老子指归》
试论扬雄的“幸”与“不幸”
论诸葛亮治蜀时期的法治思想
论常璩的“大一统”史学观
贯休《禅月集》的基本内涵
孙光宪文学思想初探
三苏祠藏清代道光眉州刻版《三苏全集》考
苏洵交游考
苏洵大器晚成的启示
蜀学研究舆文物资料——宋代成都范氏墓志新见
张问陶诗歌美学思想初探之二
遂宁张氏的文学家风
试论李调元的经学
锺登甲与《函海》
浅析刘光第学术思想与变法维新
吴芳吉的诗学观与新诗发生路径再思考
标新立异 敢为人先——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蜀籍作家团队述评
台湾文学的成熟与巴蜀作家的贡献
论何其芳的文学批评
郭沫若史剧的妇女解放观评价
艺术追求与政治诉求的反复纠缠整合——沙汀创作思想综论
清代蜀人别集经眼录
蜀学史料
童山自记
龙晦先生专访实录
稿约
摘要
    徐仁甫先生是一位节操高尚的学者,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们。20世纪30年代,他被许多学校争聘,曾先后接到建国中学和华西大学专任聘书,但他放弃华西大学,而自愿任教于建国中学,校方**感动,并以双薪相酬。先生即以一份任教费作为基金创办了《志学月刊》,意在鼓励有志之士努力学习祖国很好的文化遗产。徐先生热爱祖国,支持正义事业,他经常对学生们说:“我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抗战爆发时,他深为国家的命运而忧虑。为激发广大青年投身到救国的洪流中去,他亲手编辑了《女子慷慨集》,收录了从许穆夫人到秋瑾等巾帼英雄的诗词,详加译注.先生在《序言》中写道:“中华女儿二万万宁不为之张目哉!于是旷观广揽,集为兹编,直以女子之辞为准……虽其人生平不尽有豪迈杰特之行,然大抵遭罹忧患。见于辞气,颇慷慨激昂之至。发乎情,正乎义,动天地,感鬼神。藉以激懦起衰,使吾国女子多有烈丈夫之风焉……”这是先生在国难当头之际,爱国崇高品德与节操之体现,许多受教的青年学子被深深打动,毅然奔赴前线,执干戈以捍卫祖国。
    徐仁甫先生亦是一位很好的教育家。自工923年他就开始了漫长的教学生涯,培养学生数以千计,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卓有成就的专家、教授。几十年来他一直以教学为荣,把自己的心血和关爱倾注在学生身上。一位青年把一部古汉语研究书稿寄给他,他逐字审改,还热心向出版社推荐。更有一些素不相识的远方人,投信问学,先生有求必应。他还以自己的稿酬购书送给家乡学生,以鼓励后学。一位身居外地的学者辗转购买徐先生<<古诗别解》一书,未果,先生了解后,立即寄去。那位学者捧着书,激动不已,致书徐先生说:“万里程门难立雪,只凭《别解》仰清辉。”
    徐仁甫先生治学几十年锲而不舍,年逾八旬,仍不分寒暑,捧读沉思,每日不下七八小时。他读书专注至极,棉鞋几次被取暖的火烧坏,竟一点也不知觉。有时他埋头写作,思考入迷,往往忘却用餐。他刻苦读书总结出一条“成诵法”,每日坚持熟读背诵,终身不忘,所以他对许多典故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可以随手征引。先生虽日日研读古籍文献,但他决不盲目崇拜古人。读书时,经常发疑,认为“大疑大人,小疑小人,不疑不入”,进而总结出“疑则人”的学习方法,即把“学”与“思”结合起来,这是他治学的一大诀窍和经验。早在中学时代,他在一次辩论会上问老师:“《礼记》言‘战争无勇,非孝也’,管仲何为自述‘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管、鲍岂以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