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道之行-周善甫国学论著

大道之行-周善甫国学论著

  • 字数: 4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周善甫 著
  • 出版日期: 2010-02-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7125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大道之真谛,必由历史实践所总结而来。故以孔子之圣德,尚仅止“述而不作”;小于何知?尤不敢妄事臆创。本书之作,也不过是把久遭蔑弃的中华传统大道,溯源竟流地略加拂拭,希望稍获澡雪。殷勤望其重现煜煜光华,以救今曰之偏蔽而已。虽未敢草草从事,但讹误仍终难免。若有乖忤,责在小可;若有可取,则本先贤所赐,实未敢掠美自是,故亦当不无一得。
    《礼记·礼运·大同篇》开篇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径直揭示了中华文化的真精神。因而即以前四个字,作为本书的标题,意在指出:中华文化,即乃人类文化之正源主脉。
    中华,自成世界。远从尧舜揖让起,直到清代中叶,堂堂五千年,便以“天下”自任,而逐渐成长起来;一直未曾自居于需要竞存的列国之林。故其所言之道,历来就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之大道。而不是富国强兵、役民称霸的方略。这说法容或未之前闻,却是真实不虚的宏观认识。不肯定这一特性,便无从理解这悠久庞大的中华文化。
作者简介
周樊(1914—1998年),又名凡,字善甫,晚号六松堂老人,纳西族,云南省丽江县人,是我国现代文化目前有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 周善甫先生是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云南省民族学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云南省诗词学会顾问、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会顾问、云南省老干部诗词书画协会顾问和云南省南社研究会顾问。 周善甫先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桃李遍及海内外。晚年致力于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系统研究,先后出版《简草谱》、《春城赋》、《善甫文存》、《大道之行》、《骈拇词辨》、《老子意会》等百多万字的论著,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大道之行》被称作是一部在中国哲学思想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著,也是当代儒学研究的近期新成果。
目录
序一  忧国忧民的精神凝结
序二  现代化与文化中国
序三  以人为本以文化人
大道之行
  前言
  一、木本水源
  二、彬彬西周
  三、大哉孔子
  四、秦汉宏猷
  五、唐宋雅范
  六、明清佳绪
  七、救亡百年
  八、“仁”与“个”
  九、修身为本
  十、诚则灵
  十一、结语
  十二、但书
老子意会
  编例
  老子传
  上篇  道经
    一章  (道之定义)
    二章  (对立之统一)
    三章  (无知、无欲)
    四章  (虚与实)
    五章  (仁与不仁)
    六章  (玄牝)
    七章  (无私)
    八章  (不争)
    九章  (忌盈)
    十章  (不有不宰)
    十一章  (无之用)
    十二章  (为腹不为目)
    十三章  (贵身)
    十四章  (道纪)
    十五章  (士之容)
    十六章  (复命日常)
    十七章  (太上以次一)
    十八章  (太上以次二)
    十九章  (太上以次三)
    二十章  (我独泊兮)
    二十一章  (众甫之状)
    二十二章  (抱一)
    二十三章  (希言)
……
骈拇词辩
论“文”
析“性”
格物议
短篇论著
附录  周善甫先生年谱
跋一  继往圣绝学  开万世太平
跋二  深工博古  实践创新
后记  重印《大道之行》
摘要
    
从上数下来,这些足以代表不同层次的有名人物:老一庄一孔一孟一荀一韩一李等,竟是有迹有象的师生承传关系。于“境界图”中洽然就列于适当序位,是异常显著和奇妙的。
     至于另一显学墨家,从其“兼爱”、“非攻”的主旨说,也立足于仁,《墨子》一书,出现“圣王”(内圣外王也)一词,共124次,大体也尊重尧、舜、禹、汤、文、武六人,惟多偏重外王之义。尤非对立的学派。仅是在方法上有着分不分伦次,在从学者有着是否劳动者,在学业上有着是否切近实用等三项不同而已。其见异之处,虽为近日所片面赏识,但在当时则终归不实际,故很快消沉了。 不过,关于“境界图”还有两项必须说明:
     1.作为个人的成就,它虽与“圣、贤、智、愚、不肖”的提法大致相当;但与“王、公、侯、伯、子、男、黎、奚”等的阶级贵贱,则毫无相涉。因庶人中不乏仁人,而公卿亦多暴戾。只是居实力地位者,尤具行仁之能力,故亦尤有行仁之义务,且亦足以久维其实力地位而已。2.说某人处于某一层次。仅只就其立说或常态而言,具体表现则每有升降,终非坐定不变,如孔子的大弟子颜渊,孔子表扬他也只说“三月不违仁”。又如周处除三害,暴戾之徒亦可于一转念问成为仁人。因为人既生活于物质生活中,言其“小体”自也是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有如地心引力,总有引而堕落的趋向,有待随时存养省察,使不失本心,以葆有“大我”。在境界层次上,只会是一个活的、上下摆动的状况,才是实情。整体文化中之有“百家”,亦犹整套住宅中之有厕、厨、卧室、书房,以至神龛一样,主人尽可按其时需,自作进出,哪有“独尊一间,罢除他室”的事象与道理?
     总之,“百家”之不同,仅是他们的为学治事,有着境界虚实的差异,在整体文化生活中各有其存在之应然而已。其根本莫不基于仁爱和平的民族传统心态,而且相互间还有互为依存的关系。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