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比较文学系谱学

比较文学系谱学

  • 字数: 21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王向远
  • 出版日期: 2009-10-01
  • 商品条码: 97873031044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9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比较文学文库》是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丛书》之后,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组编的又一套学科建设丛书。
《比较文学文库》的基本宗旨,是进一步立足学科,面向全国,放眼世界,陆续出版一批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性著作,包括专著、译著、工具书等,为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做出贡献。
内容简介
在《比较文学系谱学》描述的系谱中,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代偶发性的文学比较”,为历史积淀期;第二个阶段是近代欧洲的比较文学批评”,为学科先声期;第三个阶段由比较文学批评”转换为比较文学研究”,由此走向学科化阶段。学科化阶段的比较文学渐次形成了三种学术形态第一种形态是法国学派的国际文学交流史研究”即文学史研究”,第二种形态是美国学派和苏联学派以理论建构为主要宗旨的文艺学”形态,第三种形态是中国的跨文化诗学”。跨文化诗学”这一形态超越了学派的畛域,摆脱了此前比较文学各学派中的历史性与审美性、文化视野与文本诗学的背离,将比较文学由一种西方的学术形态与话语方式,转换为一种东西方共有的话语方式与学术形态,使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此,《比较文学系谱学》建立起了一个比较文学学术理论系谱,并在这一系谱中对中国比较文学做了定性与定位,对系谱中的有关流派、代表人物、理论主张、著述成果等,做了独到的分析评论。《比较文学系谱学》是对比较文学学术史,特别是学科理论史的总体的、宏观性的、建构性的研究,旨在通过学术史的纵向梳理与学派学说的横向比较,为比较文学概括、归纳、整理出一个理论系谱。
目录
序(谢天振)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积淀:古代朴素的文学比较
  一、古代欧洲人的国际视野与比较意识
  二、古代阿拉伯人的国际视野与比较意识
  三、古代中国人与印度人的国际视野与比较意识
  四、古代朝鲜人和日本人的国际视野与比较意识
第二章  学科先声:近代“比较文学批评”和“世界文学观”的形成
  一、欧洲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时期的比较文学批评
  二、欧洲浪漫主义时代的比较文学批评
  三、近代亚洲的比较文学批评
  四、“世界文学”观念的形成
第三章  学理基础:历史哲学、文化人类学与比较神话故事学
  一、历史哲学为比较文学提供了理论参照
  二、文化人类学为比较文学奠定了学理基础
  三、比较神话学是渊源学、主题学研究的最初形态
  四、文化传播学派及比较故事学开传播研究之先路
第四章  学科成立:理论建构与学派形成
  一、比较文学“学院化”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展开
  二、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与学科理论的初步建构
  三、维谢洛夫斯基与俄罗斯的“历史诗学”
  四、梵·第根与法国学派学科理论的完成
第五章  学科更新:美国学派的崛起与学科理论的重构
  一、韦勒克对法国学派的挑战及美国学派的崛起
  二、美国学派的三重突破
  三、艾田伯与法国学派的终结
  四、苏联“比较文艺学”的独特立场
第六章  学术东渐: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比较文学
  一、近代日本对波斯奈特比较文学理论的借鉴
  二、现代日本对法国、美国两学派理论方法的引入与消化
  三、蒙、韩、印等亚洲其他国家的比较文学及其特色
第七章  跨文化诗学:中国比较文学及其理论特色
  一、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移至中国
  二、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三、分支学科的理论开拓及研究范式的形成
  四、“跨文化诗学”:中国比较文学的形态与特色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历史积淀:古代朴素的文学比较
         比较文学在19世纪末学科成立之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期。这一时期没有形成比较文学自觉意识与方法论,而仅仅是一种以自国为中心、在有限的国际区域视野中的朴素的“文学比较”。在这一时期,“文学比较”的发生是非普遍性的、地域性的、偶尔的、不自觉的,比较的场合与范围也是很有限的,比较的方法大都是简单的对比。这种朴素的“文学比较”在古代各文明民族国家,或多或少,大都存在,只是情况有所差别。原发性的文明古国,如希腊、印度、中国大都有着“自国即天下”的想法,国际观念与比较意识淡漠。后起的民族集合体国家,如阿拉伯帝国,还有处于文明中心国影响下的民族国家,如朝鲜、日本等,则有着较强的比较意识,并留下了大量有关文学比较的史料。
         一、古代欧洲人的国际视野与比较意识
         最早的比较文学学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各个文明古国,在接触到外来文化的时候,所产生的“异文化”感觉与“族际”(民族之间)的、国际(国家之间)的视野。没有这种感觉和视野,只在本民族语言文化内部看问题,或在本民族文学内部谈论文学问题,都与“比较学”无涉。例如,古代希腊文明灿烂辉煌,希腊学术文化的发展水平在当时的世界靠前。他们固然知道周边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化,但却视之为“蛮人”,而不屑一顾。在这种心态下,连求知欲极强的、博学的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对周边民族的文学也缺乏兴趣,所知甚少。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