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民国旧士:过去的那些人
字数: 261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9-12-01
商品条码: 9787533452377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
¥30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钩沉”围绕着民国“过去的那些人”展开,张季鸾、成舍我、杨度、叶公超、苏曼殊、梁遇春、任鸿隽、翁文灏……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轶事,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地“钩沉”再现。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于此间一一复活,带给我们阅读与感慨的同时,更留无限思考。
作者简介
杜涌涛,中国青年报社编委、《冰点周刊》主编。
目录
序言
一、过去的报人
张季鸾:民国故报人
王芸生:彻头彻尾的新闻人
陈铭德:报社老板最谦恭
成舍我:我要说话
张友鸾:报纸岂可无风趣
浦熙修:“天窗”记者
彭子冈:不合时宜的天真
雷震:倔强的笋心
殷海光:孤独的自由
二、过去的政客
杨度:货与帝王终书生
陈布雷:一入侯门不自由
吴稚晖:一个理性的疯子
王世杰:那位曾经的部长
叶公超:还是文人最自由
梅汝墩:壮士孤寂
三、过去的文人
苏曼殊:行云流水一孤僧
许地山:寂寞落花生
梁遇春:半梦半醉半人生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
张恨水:鸳鸯蝴蝶不害人
卢前:诗酒人生
王文显: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李健吾:“花团锦簇”的多面手
罗念生:我不要那个,那个是虚的
谢德风:翻译家的两种历史
穆旦:被遮蔽的星辰
朱东润:“我国传记文学家朱东润死了”
张天翼:童话之静美
邵洵美:被遗忘的“非典型”
那志良: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
四、过去的艺人
黎锦晖:流行的悲剧
费穆:左右不逢源
万籁呜:几次与历史失之交臂
陈叙一:“陈叙一走了,译制片死了”
五、过去的校长
胡元伎:叩头校长昂首拒官
任鸿隽:真正的科学是独立的
杨振声:被遗忘的思考
熊庆来:像数学一样一丝不苟
熊十力:世上从此无“真人”
竺可桢:“浙大保姆”
周诒春:被遗忘的老校长
陆志韦:妥协之道
罗家伦:“专制”校长的民主姿态
梅贻琦:一位君子
六、过去的教授
翁文灏:科学家在路上
钱宝琮:求真求关
黄文弼:历史的嘲弄
钱端升:半生空白
方显廷:资料里的经济学
马裕藻:被人忽略的那面
吴梅:一段旧时曲
黄自:芳华留不住
邓之诚:“旧学”风范
马一浮:粹然儒者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胡小石:师道亦风流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刘敦桢:学问才是安身处
刘致平:学者尊严
童?:不近人情的建筑师
马宗融:湮灭的热诚
束星北:科学的品质
费巩:民国年代的一盏油灯
曾昭抡:不修边幅的名教授
吴宓:“我是吴宓教授”
张奚若:民国“炮手”
乔大壮:刀石其人
台静农:谜一样的沉默
蒋天枢:师道的重量
梁宗岱:在谨严中创造自然
陈梦家: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摘要
张季鸾:民国故报人
被《大公报》老人、历史学家唐振常感慨为“于大公报研究卓然成家”的王芝琛,很笃定地认为,1941年8月19日发表的《我们在割稻子》,是《大公报》乃至中国报界在抗战期间最出色的社评之一。
在病榻上接受记者采访的王芝琛,说起当年从父亲王芸生口中听到的有关这篇社评的酝酿情景时,有些激动,瘦削的身体微微颤抖着。
1941年,日军对陪都重庆发动大规模轰炸。社评发表前一天,王芸生去探望已病人膏肓的张季鸾,与他谈起敌机轰炸的事。王芸生叹气道:“最近重庆很沉闷,我们何以报国人啊?”张季鸾说:“芸生,你只管唉声叹气有什么用?我们应该想个说法打击敌人。”王芸生回问:“敌机来了毫无抵抗,我们怎么可以用空言安慰国人打击敌人呢?”
突然间,本已靠前虚弱的张季鸾拥被而起,兴奋地说:“今天就写文章,题目叫《我们在割稻子》。就说,在最近十天晴朗而敌机连连来袭的时候,我们的农民在万里田畴间割下黄金稻子,让敌机尽管来吧,让它来看我们割稻子。抗战到今天,割稻子是我们第一等大事。有了粮食,就能战斗。”
次日,《大公报》发表王芸生执笔的社评《我们在割稻子》。此后18天,张季鸾病逝,终年53岁。
张季鸾在遗嘱中称:“余生平以办报为专享之职业。自辛亥以还,无时不以善尽新闻记者天职自勉,期于国族有所贡献。……”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