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学

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学

  • 字数: 35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徐子方 著
  • 出版日期: 2009-11-01
  • 商品条码: 9787010079035
  • 版次: 1
  • 开本: 大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当代学者徐子方教授多年来从事艺术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论文选集,内容从艺术定义和艺术史一般理论的近期新探索、戏曲学理论与中国古代戏曲家及其作品的个案分析,到中国古典戏曲小说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作者运用宏观和微观、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具体进入到抽象,通过研究对象的思考揭示其内在规律,有助于将相关研究引向进一步深入,并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
作者简介
徐子方,男,1955年9月出生,江苏灌云人,文学博士,中共党员、民盟盟员。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东南大学戏曲小说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全国艺术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以及厦门大学、同济大学等校兼职教授等职。代表作有专著《千载孤愤》、《元代文人心态史》、《关汉卿研究》、《明杂剧研究》、《明杂剧史》、《艺术定义与艺术史新论》等。
目录
第一编 艺术与审美论
  艺术定义与艺术史新论――兼对前人成说的清理和回应
    一、前人“艺术”定义之评说
    二、关于定义和史的正面回应
    三、现状与对策
  关于艺术史模式与艺术史分期的若干问题
    一、对既有模式的检视和回应
    二、艺术史分期之关键:原始、古典和现代
    三、结论
  审美解放与艺术变迁――兼谈中国艺术史的分期问题
  元代艺术与中国艺术
    一、文人画:造型艺术主体由尚实转向写意
    二、元曲:听觉艺术的转型与综合性艺术的提升
    三、元代:近古艺术的开端
  艺术魅力:真实生命之内充
  生命层级与艺术表现
  生命沦落与艺术辉煌――一种特殊的反比效应
  中西高校专业艺术教育之比较――兼谈国内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学科建设问题
    一、传统学科设置:史和论的错位与断裂
    二、艺术学:中国独有的学科
    三、二级学科艺术学:问题与对策
第二编 曲学与中国戏剧学
  中国戏曲晚熟之非经济因素剖析
    一、原始宗教和神话的不发达显示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局限和戏剧土壤的贫瘠
    二、生活和艺术观念的保守性以及所造成的社会文化结构的惰性严重阻碍了戏剧因素发展中的综合进程
    三、文人远离表演艺术而同仕途经济紧密结合使得我国戏曲的产生长期没有创作基础谈元曲兼及“一代之文学”问题
  明初剧场及其演变
    一、勾栏庙台:残存的历史记忆
    二、教坊司及其演变
    三、钟鼓司和内廷戏剧演出
  明代北曲剧场兴衰论
    一、定型化、僵化与杂剧的自我封闭
    二、北杂剧市俗土壤失落与观众萎缩
    三、北剧南曲之画地相角川_
    四、整体艺术气势与“广陵散”――北曲终成绝响
  论昆曲杂剧
    一、昆曲杂剧非即昆唱杂剧
    二、昆曲杂剧亦非南杂剧的同义语
    三、昆曲杂剧的分类
  ……
第三编 文学史论
第四编 作家、艺术家考论
第五篇 文献及作品论
后记
摘要
    
1.“艺术消亡”、“艺术史终结”的观点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一家之言,并未占据认识的主流(黑格尔被认为是最早的艺术史终结论者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误解),大多数研究者还是在严肃地探讨艺术史的真谛问题。正如德国人汉斯·贝尔廷在《艺术史的终结?》一文中所言:“每当人们对那似乎不可避免的终结感伤之时,事物仍在继续,而且通常还会向着全新的方向发展。今天,艺术仍在大量生产,丝毫没有减少,艺术史学科也生存下来了。”①美国人多纳尔德·普莱兹奥斯的《反思艺术史》(1989)和大卫·卡里尔的《艺术史写作原理》(1991)透露了同样明确的信息。
     2.瓦萨利、温克尔曼以来逐渐形成的将视觉艺术史等同于艺术史、欧洲等同于世界的观念依然左右着大多数人的头脑,声称非西方艺术对艺术史主体不发生影响的詹森及其《艺术史》为其典型,即使对传统艺术史进行认真反思的学者如普莱兹奥斯等人也不例外。当然,时代在变,人们的观点和做法也不能一成不变。典型如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艺术发展史》,1950)虽仍为视觉艺术史,但已为东方艺术(埃及、西亚、印度、中国、日本)留下了相应的篇幅。弗德里克·威廉·房龙的《人类的艺术》(1937)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理论或艺术史学术专著,但在描述人类艺术发展史时有意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并重,视域更不局限于欧美,似乎预示着一种突破的新趋势,不过总使人产生势单力薄的感觉。
     3.虽然出现了新艺术史的概念,也在相当程度上对传统艺术史观形成了冲击,如已有学者论及的新艺术史“本质上拒绝关于(贡布里希所代表的——笔者)一种实证主义的、专享限定的艺术一历史性姿态的全部假定”②。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