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唐宋律诗流变研究

唐宋律诗流变研究

  • 字数: 20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齐鲁书社
  • 作者: 陈静 著
  • 出版日期: 2009-11-01
  • 商品条码: 9787533322946
  • 版次: 1
  • 开本: 大32开
  • 页数: 289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一、律诗的雏形为何起自齐梁?
    二、律诗的诗体形式用了近三百年才基本定型,如此漫长的过程意味着什么?
    三、律诗的形式规则中蕴含有哪些审美心理。
    四、律诗成熟于盛唐,自中晚唐开始出现各种形式新变,其产生原因是什么?
    五、唐代律诗与宋代律诗在审美风格上为何明显不同?
    上述问题,本书将给出角度新颖的解答。
目录
绪论
上编  唐宋律诗的流变历程
  第一章  律诗体式概说
    第一节  律诗的概念
    第二节 律诗的体制
  第二章  律诗形式的确立与完善
    第一节 新形式的探索
    第二节 律诗体式的成型
    第三节 律诗诗体类型的完善
  第三章  形式新变的产生与定型
    第一节 中晚唐:形式新变的产生
    第二节 宋代:形式新变的定型
  第四章  唐代律诗的审美标准
    第一节 情景模式的建构
    第二节 即景缘情的审美旨归
  第五章  宋代律诗的审美标准
  第一节 物与事的转向
    第二节 规则与求新并举的创作意识
    第三节 重才学的创作主体定位
    第四节 尚意平淡的审美旨归
下编  唐宋律诗的流变原因
第一章  唐宋律诗流变的内部原因
    第一节  形式先于内容
    第二节  律诗体式问题
    第三节 诗体形式演变中的格式塔原则
    第四节 “陌生化”:诗体流变的内在动力
    第五节 审美标准的确立对于诗体形式的规范
第二章  文体结构对于律诗流变的影响
    第一节  骈体文古体诗律诗
    第二节 古文诗词
第三章 由抄本到刻本:媒介因素对律诗流变的影响
    第一节 纸的普及――律诗产生的媒介基础
    第二节 刻本出版――宋代律诗的媒介环境
结语:特定文体流变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词兴起于中唐,在中唐,*初写词的作家有张志和、戴叙伦、韦应物、王建、刘禹锡、白居易等人,他们写的大都是小令,所用词牌较少,作品数量也少,词的形式处于初创期。晚唐五代时有了敦煌曲子词,唐圭璋先生将敦煌曲子词的形式特点总结为有衬字、有和声、有双调、字数不定、平仄不拘、叶韵不定、咏题名,①所有这些形式特点都体现出探索与草创期的特征。到晚唐温庭筠与五代西蜀词人的《花间集》中,词体形式才始定型,具体表现为:齐言的形式基本消亡,长短句形式固定下来;词调以曲为名,不另立题;文字平仄声调与曲调相配合;上下两阕的篇章结构模式也被普遍应用。自此而后,词才开始走向繁荣。如从中唐算起,到五代,词体形式的定型过程经历了近一百年。宋词研究者对于词体形式确立的重要性有着深切体会:“唐时词体初兴,为了寻求声辞相配的合适方式与建立词体的格律,不可或缺地有个试验与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为时且并不短暂。初期词在字数、句法、叶韵这些方面还相当自由,甚至显得粗糙,不如后来的精密与整齐,但这却是词体发展的必经之路。”②从这个角度讲,没有自中唐至五代无数创作者对于词体形式的摸索创造,即不会有宋词的辉煌。因此,在词的流变过程中,形式显然先于内容。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