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

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

  • 字数: 6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10-01
  • 商品条码: 978711211215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6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如何表现了一个新兴的民族和国家?
    当时的建筑如何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直接表达?
    60年来,大陆内外的地缘政治关系.如何表现在建筑设计思想的变化之中?
    20世纪70年代的“单位”建筑,反映了何种社会空间结构?它又如17-3-转变成一种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现代主义”?
    中国的现代建筑知识是如何成型的?历史研究、建筑教育和实践状态又是如何体系化、中国化和制度化的?
    当代中国建筑有何种突破?我们如何在历史和世界的经纬之间定位它?作为“作者”的建筑师如何在此出现?中外建筑师又是如何互动,这种互动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又在哪里?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收集了国内外(中、美、澳、德等国)二十二位学者关于上述问题的近期新研究。本书聚焦l949年以来的现代中国建筑的设计思想和相关社会、历史问题。它把建筑历史和社会理论结合起来,采用兼顾历史和理论议题的八个栏目,涵盖“国家象征”、“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社会主义的现代主义”、“知识制度”、“作者问题”和“全球互动”等研究专题。它由群体学者参加,是覆盖面宽广,专题化,重视分析,注重建筑的形式、思想和社会理论问题的一本独特的研究文集。
作者简介
朱剑飞,1984、1995年分别在天津大学、伦敦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博士学位,1999年起执教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现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范围包括历史理论和空间分析。长期用学术英文研讨中国建筑,部分译成德、法、西文;多年受邀在欧美演讲;任中英有关杂志编委。已出版关于明清北京“政治空间”和近现当代中国建筑的英文专著:Chinesese Spatial Strategies:Imperial Being 1420-1911(Routledge,2004)和Architecture of Modern China:A Historical Critique(Routledge,2009)。第一本的中译本将由三联书店出版。
目录
导言
  现代中国建筑的社会分析史
为民族国家而设计
  革命与怀旧:长安街,梁陈方案与北京轴线之再定义
  从布杂的知识结构看“新”而“中”的建筑实践
  国家,空间,革命:北京,1949—1959
作为意识形态的建筑风格
  1955年,“大屋顶”形式语言的组织批评
  20世纪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
  输入和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地缘政治版图的变迁
  台湾战后建筑中的主体意识:一个话语历史的浅析
  1949年后移居香港的华人建筑师
  社会主义的现代主义:政治空间与形式语言
  从单位到小区:治理的空间化
  葛如亮的习习山庄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现代乡土建筑
  个人建筑师,大众社会,草根品牌:兼论中国
  现代主义建筑简史
知识与制度化1:整体回顾
  中国建筑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基本特点
  一个职业的形成:中国建筑师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知识与制度化2:专题解剖
  回归建筑本源:反思中国的建筑教育.
  “组合”与建筑知识的制度化构筑
  文化观遭遇社会观:梁刘史学分歧与20世纪中期
  中国两种建筑观的冲突
当代建筑1:作者、实验性与适用精神
  “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一个观念
  权宜建筑:青年建筑师与中国策略
  实验性建筑的转型:后实验性建筑时代的中国当代建筑
当代建筑2:全球互动
  外国建筑设计在中国:历史简述(1978—2008年)
  在长安大街的两旁:规划、建筑区域和地理特征
  关于全球工地:交流的格局与不同的批评伦理
参考文献(中文)
参考文献(英文)
摘要
    
为民族国家而设计
         革命与怀旧:长安街,梁陈方案与北京轴线之再定义
         1 前言
        北京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长安街的发展并成为横贯东西的城市新轴线。在帝制时代,东西长安街本是两条被天安门前的一个T形广场隔开的不起眼的小路。…清朝覆亡以后,它们逐渐被打通、拓宽、延伸,形成当代中国首都最壮观的一条通途。其地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上升,使以紫禁城为中心的传统中轴线相形失色。
     北京东西轴线的扩展在新世纪的曙光里告一段落。在2005年1月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长安街的两端由东西两个起点所固定,而一南一北两个箭头则预示了传统中轴线的蓄势待发。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因革命情绪的高涨而备受冷漠的南北轴线在对老北京的怀旧氛围里悄然回归。正如近代史学者董瑰在其新著《民国北京:城市及其历史》里所说,怀旧“与其说是对过去,不如说是对未来”(as much about the past as it was about the future)。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