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飞,1984、1995年分别在天津大学、伦敦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博士学位,1999年起执教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现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范围包括历史理论和空间分析。长期用学术英文研讨中国建筑,部分译成德、法、西文;多年受邀在欧美演讲;任中英有关杂志编委。已出版关于明清北京“政治空间”和近现当代中国建筑的英文专著:Chinesese Spatial Strategies:Imperial Being 1420-1911(Routledge,2004)和Architecture of Modern China:A Historical Critique(Routledge,2009)。第一本的中译本将由三联书店出版。
为民族国家而设计
革命与怀旧:长安街,梁陈方案与北京轴线之再定义
1 前言
北京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长安街的发展并成为横贯东西的城市新轴线。在帝制时代,东西长安街本是两条被天安门前的一个T形广场隔开的不起眼的小路。…清朝覆亡以后,它们逐渐被打通、拓宽、延伸,形成当代中国首都最壮观的一条通途。其地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上升,使以紫禁城为中心的传统中轴线相形失色。
北京东西轴线的扩展在新世纪的曙光里告一段落。在2005年1月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长安街的两端由东西两个起点所固定,而一南一北两个箭头则预示了传统中轴线的蓄势待发。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因革命情绪的高涨而备受冷漠的南北轴线在对老北京的怀旧氛围里悄然回归。正如近代史学者董瑰在其新著《民国北京:城市及其历史》里所说,怀旧“与其说是对过去,不如说是对未来”(as much about the past as it was about the fu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