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共和国书法大系·书学卷(上下)

共和国书法大系·书学卷(上下)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09-01
  • 商品条码: 978780749877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2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目录
共和国书法大系·书学卷(上)
共和国书法大系·书学卷(下)
摘要
    一 发展脉络概述

    中国书学就其研究的对象来说,很好独特,因为书法本身就是一门与其他艺术有着较大差异的、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书法的基础是汉字,书法与汉字有着共生共长的历史现象,又有跃出汉字的实用范畴,气象,在情感世界飞腾的艺术特性。汉字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涉及文学、历史、哲学以及几乎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因此书法也就被烙上了综合文化的诸多印记。人的情感、思想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书法以抽象的造型和多变的线条表现之,无所不能又无可确指,因此书法的形式分析和学理阐释又是令人十分棘手的事,它与其他艺术门类似有联系,又无直接参照的路径。
    传统书学凭借中国哲学思维的特殊方式,时而从本体论出发,时而从辩证观出发,时而援引伦理思想,时而结合实用政治,有儒家的天人观、教化思想,也有道家的天马行空与恣肆浪漫,或者佛家空灵的想象和深沉的内省。因此,古代书学论著中反映出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是和儒家人伦教化相关的"中和"的审美理想。儒家要求人们恪守礼仪,因此,对人的要求也就成为对书者、书法的要求,所谓"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宜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姜夔《续书谱》)。将书法看成是人的伦理面貌的再现。与之相应,古代书论中的品评部分总是将作品与人混在一起,批评有着明显的人格化倾向,如说王羲之书法"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股风气"。"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袁昂《古今书评》)等等。此类评论有似林间高士的"清谈"。而在庾肩吾《书品》里,则将笼统的品评推进到严格的等级,将汉至齐梁的123位书家分为九品。这种批评模式虽然主观、机械,倒也表明了个人的审美标准,反映了书法的繁荣和书法的"人化"。而利用书法的黑白世界来展示自我,讴歌人生,正是这门东方艺术的民族性所在。古代书论的基本阐述方式,不强调逻辑性和系统性,而多采取点悟式的批评和形象化的评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受孔子"微言大义"和陶渊明"得意忘言"的深远影响,更受中国哲学"无极"、"太虚"思想和"顿悟"思维方式的左右,强调"气韵"、"境界",偏于综合宏观把握以及简约、含蓄的表达,沉浸在"呈想象,感于目,会于心"(叶燮语)的美感经验中。体现在书法批评上,多用形象化语言,强调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应。比如,说欧阳询书"如金刚怒目,大士挥拳",而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矜宠善押";将郑板桥的书法布局说成"乱石铺街",而王铎的书法章法如"雨夹雪"。由于"体悟"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人的作品,古人点评往往会有接近相反……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