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西厢记

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西厢记

  • 字数: 5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作者: 王实甫 原著,王红梅 改写
  • 出版日期: 200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3425516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1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经典名著  经典品读  经典收藏
内容简介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妇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青年人总是不断胜利,而旧势力总是节节败退,并处于被嘲笑的地位。此外,《西厢记》还有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错综复杂,三个年轻人不断进行试探性的捉弄,常常出现令人捧腹的场面,格调轻松明朗,和前一种矛盾的情感基调相辅相成,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
《西厢记》很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作者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样艺术手段,生动鲜活地将其表现出来。多情的崔莺莺、痴心不移的张生、调皮机智的红娘、顽固卫道的老妇人等因此成了不朽的艺术典型。
中国的古典戏曲,都写得很好优美,故事情节动人心弦,引人入胜;文笔流畅,辞藻华丽,可惜典雅深奥,不大好懂。《西厢记》全剧共五本二十优惠,对白接近口语,唱词形式繁多,一般人阅读起来,即使能看“懂”,也是一知半解,身在“朦胧”之中。因之,影响了古典戏曲阅读的普及性。
为了便于少年读者阅读,我们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参考了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改编的《西厢记》和由波先生主编的全新版·语文阅读丛书中的《西厢记》。由于小说和戏曲终究不同,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在客观上存在差距,所以,为了某些情节的发展需要,对原作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增删,回目也没有接近依照原样。因为面对的读者是青少年,所以在改编时对内容做了一定的处理,将原著中的情爱描写轻描淡写地带过,却一点也不会影响戏曲的内容和剧情。
目录
第一章  扶柩寄寺
第二章  游殿惊艳
第三章  巧借西厢
第四章 隔墙唱和
第五章  道场闹斋
第六章  巧计退贼
第七章  夫人赖婚
第八章  琴声传情
第九章  红娘送信
第十章 暗约佳期
第十一章  莺莺赖柬
第十二章  得病寄方
第十三章 西厢倾情
第十四章  拷问红娘
第十五章 长亭送别
第十六章  及第寄书
第十七章 夫妻团圆
摘要
    
靠前章  扶柩寄寺
    话说在山西河中府(今永济县西南的蒲州镇)的东边,有一座寺庙,叫做普救寺,乃大唐则天娘娘所建的香火院,后来荒废倾圮了,由崔相国重新修建。武座庙宇,规模宏大,非同小可。高大的山门,庄严肃穆,楼阁殿堂,各占地势,错落有致。山门前一大片空场,可以容纳上万人,那是老相国当年修建时,特地开辟出来给百姓赶庙会用的。此寺自从重建以来,香火还算兴旺。凡是到蒲州的过往客商,都要到这里来游览随喜。
    那普救寺的方丈法本长老,年纪已七十有余。未出家前是个饱学之士,满腹经纶,文章盖世。按说取举人中进士不在话下,无奈命运多舛,考了七八十次,总是名落孙山,弄得心灰意冷,看破红尘。得当年崔相国引荐,剃度在这普救寺出家。如今主持本寺,一心礼佛,成了有道高僧。
    话说这,法本长老正在方丈内打坐静修,却见法聪小和尚从外走进来,向前合十禀报,说:“启禀师父。”法本长老微开慈目,问道:“何事?”法聪道:“崔老相国府上管家崔安在外求见。”
    长老听得是老施主的家人前来,忙答道:“有请。”
    法聪转身出门,不多时,领了一位年过半百、须发略呈花白的老人进来。
    那老家人趋前一步,低头道:“崔安奉夫人之命,叩见长老。”
    长老忙起身回礼,道:“管家少礼,请坐。不知崔总管到此有何见教?”
    崔安道:“我家相爷不幸去世,老夫人扶了灵柩打算回博陵老家安葬,因为眼前兵荒马乱,路上极不太平,到此河中府,再也不能前行。老夫人特打发小的前来,想在此暂且寄住,等路上稍微平静些再走,请老方丈给予方便。”长老说道:“阿弥陀佛!管家见外了。想此寺本是老相爷当年修造的,寺内一切,均是老相爷所赐,但住无妨。请转禀老夫人,容贫僧出迎。”崔安闻言,急忙转身前行,赶紧去回禀主人。法本长老带了诸僧,亲自到山门迎接。
    那崔老夫人娘家姓郑,嫁入崔家,丈夫是本朝的相国,着实煊赫一时,享过一番荣华富贵。年纪其实也并不老,才五十开外,保养得又好,真可谓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只因是相国夫人,身份尊贵,又加上当了寡妇,因此虽在中年,大家却都称她为“老夫人”。
    崔老夫人有一子一女,儿子叫欢郎,今年只有七岁,并非亲生。因为老夫人自生了女儿以后,再也没有生育过,觉得膝下无儿,未免遗憾,因此,就在同族中领养了一个小男孩,取名为“欢”,取“承欢膝下”的意思。为了称呼方便,也是表示喜爱,故又加上一个“郎”字,一家人都叫他欢郎。女儿叫莺莺,年方十九岁,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性情温柔,为人贤惠,而且天生聪明,多才多艺,号称才女。她父亲在世之时,已经为她定下了亲,许配给她的表兄郑恒——礼部尚书的长子为妻。这一门亲事其实并不能算数,因为既未定亲,也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只凭了当年老相爷一句话,就算定局了。之所以联姻,一来是现任相国对现任尚书,符合门当户对的条件;二来女婿是内侄,中表联姻,亲上加亲,也可以说是老夫人一手促成的。可是莺莺小姐一直不满意这门亲事。主要是因为郑恒不但人长得猥琐,而且是个草包,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看到四书五经脑袋就发涨。终日里只知和一班闲人斗鸡走狗,眠花宿柳,十足一个纨绔子弟。
    小姐有一个贴身丫环,名叫红娘,年方十五岁,是小姐奶娘的女儿,从小就侍候小姐。那红娘生得五官端正,讨人喜爱,又是千伶百俐,铁嘴钢牙,善于鉴貌辨色,而心地却十分善良,颇有丈夫气。莺莺小姐和红娘从小一块儿长大,感情深厚,如同姐妹一般,所以小姐十分信赖她。
    再说老夫人,只因相爷去世以后,一来官场势利,人在人情在,往日那些常来常往、奔走门下的所谓知交,现在一个个都如同陌路人一般,不来欺侮孤儿寡母就算是厚道的了;二来“长安居,大不易”,京师的花费太大,实在也待不下去了;三来相爷的灵柩也得运回故乡博陵,叶落归根,入土为安,所以举家搬迁。
    老夫人坐在青泥油壁车里,感慨万千。回想当年相爷在世之日,童仆如云,一呼百诺,门庭若市,好不威风。如今返乡,冷冷清清的只有五六个人,今非昔比,好不凄凉!老夫人思前想后,忍不住长叹一声,滴下两行清泪来。
    这时,崔安前来回禀道:“禀老夫人,老方丈亲自出迎!”
    老夫人从伤感中醒过来,忙用汗巾擦了擦泪水,由贴身丫环春香搀扶着,下得车来,人眼便看见普救寺山门前的一百零八级台阶,石级尽头处,只见法本长老头戴毗卢帽,身披绣金线大红百衲袈裟,率领僧众在山门列队相迎。
    长老见老夫人上来,踏上一步,双手合十顶礼,说道:“阿弥陀佛!老夫人驾临山寺,不胜荣幸之至!老衲迎接来迟,还请老夫人恕罪!”
    老夫人连忙答礼,说道:“罪过罪过!惊动法驾,有劳出迎,愧不敢当,折煞老身了!”
    长老说道:“老夫人一路辛苦了,请进寺用茶!”欢郎是和奶娘同车的,他瞧见母亲下车,早就跟着下来了。老夫人回头看见欢郎在旁,说道:“欢郎!去告诉姐姐,让她和红娘下车,进寺安歇。”
    欢郎应声道:“是!”走下台阶,来到一辆翠幄青绸车旁,高声叫道:“姐姐,娘叫你们下车来,到寺里去休息。”
    其时,小姐见马车停了下来,就知道已经到了普救寺,只是因为未听到母亲召唤,不敢随便下车,也不敢向车外张望,所以仍然安坐车中,显得十分稳重。
    红娘就不那么安生了,终究只有十四五岁,一派天真的小孩子气,虽然因为小姐不曾下车,自己也不敢下车去,却耐不住好奇心的驱使,早在那里偷偷掀开帘子,借着那条一寸来宽的缝隙,不住地向外张望了。此刻听到欢郎叫喊,连忙回身对小姐说道:“小姐,小姐,老夫人命我们下车去呢,快快下车吧。”
    莺莺瞪了红娘一眼,低声斥道:“急什么?傻丫头!”说着,微微弯腰,轻挽湘裙,缓缓移向车门。其时,红娘早已利落地下了车,放下踏步,在车门外等候。小姐到了车门边,先放下面网,而后微微提起长裙,由红娘扶着下了车。
    但见她一身素服,分外精神。头上青丝绾就了堕马髻,上插展翅彩凤衔珠银步摇,两弯柳眉,一双凤目,悬胆鼻,樱桃口,长就一副瓜子脸,面不敷粉而白,唇不涂朱而红。身上披一件月白色洒金长衫,内着白云绢对襟袄儿,下系一条白云绸百褶宫缎裙,三寸金莲上则套着一双出门穿的高底鹿皮小蛮靴。真是说不尽的风流娇态,描不完的旖旎风姿。小姐一手搭在红娘肩上,轻移莲步,款摆纤腰,袅袅婷婷地走近老夫人。
    这时,众僧人只觉眼前一亮,不由得疑心是否庙里的白衣观世音菩萨走下了莲台。
    老夫人见女儿到了,说道:“儿啊,见过长老。”莺莺向法本长老恭恭敬敬地道了万福。法本长老双手合十道:“不敢当,小姐免礼。”
    红娘在一边看那法本长老银须白发,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不禁动了顽皮之心,插嘴道:“老和尚,小红娘给你叩头啦。恭祝老和尚再活一百零一岁。”说罢,叩了两个头。
    红娘的调皮;在崔府是有名的,连老夫人有时也拿她没办法。但现在初来乍到,对了陌生人还要顽皮,未免太不像话。于是老夫人把脸一沉,喝道:“红娘,休得无礼!”
    法本长老却是无所谓,倒觉得这女娃娃天真可爱,见老夫人沉下脸来,忙在一旁为红娘解围,笑道:“呵,呵!无妨,无妨,姑娘免礼。”回身向老夫人道,“请进内献茶。”
    于是老夫人一行人等随着知客和尚前行,法本长老前面带路,一直来到方丈,彼此谦让落座。
    老夫人等小和尚呈上茶来,徐徐开口问道:“长老一向可好?”
    长老欠身合十,答道:“贫僧托老夫人之福,还算康泰。老夫人看起来也还不错。”
    老夫人说道:“老身家门不幸,先夫弃世,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说着不觉掉下泪来。
    长老忙劝慰道:“老相爷仙逝,令人痛悼,还望老夫人节哀顺变,保重身体要紧。”
    老夫人取出汗巾,擦一擦眼泪,说道:“老身此次的来意,已命崔安转达,未知长老应允否?”
    长老忙道:“老夫人说哪里话呀!想小寺全靠老相爷生前所赐,断无不允之理,老夫人只管安心住下便是。”
    老夫人道:“如此多谢了。惊扰清净,于心不安,且容日后补报。老身思量着在贵寺稍停数日,找人到京师去把侄儿郑恒唤来一起回博陵去。”
    长老道:“既来之,则安之。但请宽心住下,待路途平静些再作打算不迟。”
    老夫人问道:“不知寺内可有安静处所否?”
    长老道:“本寺西厢之旁有座院子,房屋颇宽敞,地势又幽静,和小寺有围墙相隔,可称独门独户,少见闲人打扰,现在全都空在那里,正好安置。只须着小沙弥打扫一下即可。”
    这时,老夫人和长老在方丈清谈,小姐、丫环等在一侧奉陪。其他人就忙开了:小沙弥们自去打扫院落,老家人则指挥车夫们抬箱笼,扛灵柩,忙个不亦乐乎。他们忙他们的,放下不提。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