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利益分享经济学

利益分享经济学

  • 字数: 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西经济出版社
  • 作者: 李炳炎 主笔
  • 出版日期: 2009-08-01
  • 商品条码: 978780767150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本书研究怎样通过利益分享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简介
李炳炎,男,江苏无锡人,1945年2月出生,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获得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特岗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理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曾任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江苏小康与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市场营销学会会长、福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顾问、南京金箔集团顾问等。 1981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导师为有名经济学家卓炯先生。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导师为有名经济学家张卓元教授。 代表性论著 《李炳炎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新成本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需要价值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社本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卓炯:经济学的革命》(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中国经济大变革一一从产品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理论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共同富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发表论文500余篇,论著获奖百余项。其中,获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二项,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一项。
目录
序言
自序
导论:中西方分享经济理论代表性观点比较评析
上编  扬弃与借鉴:西方分享经济实践与理论考察
  第一章  西方分享经济实践形式的发展及其启示
  第二章  西方分享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形成
  第三章  西方分享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中编  经济观变革:从利益独占转到利益分享
  第四章  中国特色分享经济实践形式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公式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的范畴体系
  第八章  中国特色分享经济制度的典型形式
  第九章  分享制能够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运用净收入分成制于初次分配的案例分析
  第十章  确立劳动者对劳动的所有权制度实现劳动权益主导下的利益分享
  第十一章  股份合作制经济的两种发展趋势与利益分享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分享经济的特殊功能与现实社会制度基础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分享经济的宏观经济效应探析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下编  新路径开拓:通过利益分享实现共同富裕
  第十五章  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分析
  第十六章  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成因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来源与本质内涵
  第十八章  社会公平、社会和谐与利益分享
  第十九章  以利益分享为主线构建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
  第二十章  加快二元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共同富裕进程
  第二十一章  探索工人阶级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途径
  第二十二章  构建以利益分享为轴心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第二十三章  中国特色企业制度创新与利益分享
  第二十四章  开拓从利益分享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第二十五章  通过利益分享推进共同富裕实现进程的对策大思路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上编  扬弃与借鉴:西方分享经济实践与理论考察
    第一章  西方分享经济实践形式的发展及其启示
    自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茨曼提出用分享经济制度取代工资制经济,用来解决资本主义世界面临“滞胀”等难题而企图使资本主义摆脱困境、继续发展以来,西方分享经济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为了对西方分享经济进行借鉴和扬弃,吸收其合理的成分和对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建设适用的东西,我们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批判地吸收的精神,对西方经济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作了前沿跟踪研究。本章较为全面地归纳了西方分享经济的各种主要实践形式,并对其参考价值作了适应性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分享经济的实践形式比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当年归纳的分享经济的各种形式又有了新的拓展。
    一、西方分享经济实践形式的发展情况
    (一)利润分享制
    利润分享制是指企业所有者和职工共同分享企业利润的一种企业纯收入分配模式。一般而言,企业职工只参加企业的利润分享,不承担企业的亏损和风险,企业根据盈利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利润分享。利润分享制度是相对传统的固定工资制度而言的。分享制度是与工人的工资和某种能够恰当反映厂商的指数相联系的。这里的“厂商经营的指数”主要是指“厂商的收入或利润”。这样,工人和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达成的就不再是规定每小时多少工资的合同,而是工人与雇主在企业收入中各占多少分享比例的协议。对于雇员来说,无论是固定工资制度还是利润分享制度,其分配结果是一样的,但是两种制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却是接近不同的。这就意味着,威茨曼提出“利润分享”的本意,并非真正让工人去分享利润,而是作为治理滞胀的药方。因此,利润分享制度对通货膨胀和就业的影响是其核心内容和优势。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