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孟子

孟子

  • 字数: 28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 作者: 孟子
  • 出版日期: 2009-04-01
  • 商品条码: 978780702923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孟子》是儒家很重要的经典之一,在宋代被列入《十三经》,又与《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合称《四书》。总起来看,《孟子》七篇是中国古代政治学、伦理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乃至美学的经典,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而这部百科全书立论的根本点则是孟子的人性善观点,作为孟学核心的仁政思想也是由此而阐发出来的。全书讨论的内容无一不围绕着人性、人伦、人道、人格。其立论之精深,涉及学科之广,称得上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人学的百科全书。
目录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章句下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章句下
离娄章句上
离娄章句下
万章章句上
万章章句下
告子章句上
告子章句下
尽心章句上
尽心章句下
摘要
    【原文】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人之‘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生之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激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藁桂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译文】
    墨家的信徒夷之通过徐辟的关系拜会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想接待他,可我现在还在生病,病好了我将去看他,他就不必来了。”过了些天,夷之又要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接待他了。不坦白地说话,真理就无法明确阐述出来,我就直截了当地说吧。我听说夷子是崇奉墨家学说的,墨家办理丧事,以节俭为原则。夷子想用这个原则来变革天下习俗,难道是认为不这样办就不值得崇尚吗?可是,夷子把葬他父母的丧事却操办得很隆重,那么这就是用他看不起的方法对待自己的父母了。”徐子把这话告诉了夷子。夷子说:“儒家的学说以为,古代帝王对待百姓‘好像爱护婴孩一样’,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说的是人对人的爱不应有亲疏厚薄的差别,只是实行起来要从父母开始。”徐子把这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那个夷先生,真的认为别人爱他哥哥的小孩,和爱他邻居的婴孩是一样的吗?夷子只是抓住了这一点:婴孩在地上爬,快要掉进井里,但这并不是婴孩的过错。(无论谁见到这种情况都会去救,但这并不能说明爱无差别。)而且,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只有一个根本,可是夷子却认为有两个(认为爱无差别),道理就在这里。大约很早以前,曾有人在父母去世后不埋葬,而将尸体扛到山谷里扔掉。过些天路过那里,看见狐狸在吃尸体,苍蝇蚊虫在上面吸吮,那人不禁额头直冒汗,斜着眼不敢直视父母的尸体。这满头的汗水不是流出来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悔疚心情在脸上的表现。于是他回家拿了畚箕铁锹等工具掩埋了尸体。埋葬尸体确实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掩埋自己死去的父母,也自然是合理的了。”徐子把这些话告诉了夷子。夷子茫然若失,愣了一会儿说道:“孟子给我上了一堂课呀!”
    【评点】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是靠前章中提出的,也是孟子靠前次明确提出“性善”说。所谓“性善”就是人性善良的意思。如同万物各有其属性(物性)一样,人性就是人的属性、本质、特征,这是人所以为人,人和动物明显区别的地方。从生物学角度讲,人也是动物。但人毕竟是有“四心”(见‘公孙丑下”)的特殊动物,是“制造工具的动物”(富兰克林-),是“政治的动物”(亚里士多德)。孟子及上述伟人分别用“四心”、“制造工具”、“政治”等标准把人与动物区分为不同的类,这又为“性善”说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孟子又在同类事物内部划分不同的小类,如“公孙丑上”第二章中指出:“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圣人和民,是不同于另外几类的一类,但圣人和民既属同一类,都是人,那么二者之间就不会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确立了这一点,孟子才有‘入皆可以为尧舜”的论断。孟子性善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指出了普通人成为圣人的可能性,告诉人们自己距离圣人并不遥远,只要努力去想,努力去做,就可以赶上圣贤。正因为如此,性善学说才成为儒家伦理学说中很有影响、很有吸引力的一个。
    本卷中第三章是孟子论述仁政的重要篇章之一,主要从两方面展开论述:一是行仁政首先要使百姓安定下来,富裕起来。孟子充分意识到中华民族自起源时期就带有明显的农业文明特色,所以他在强调遵循先王之道施行仁政时,更强调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百姓没有很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唯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从保障百姓的物质生活需要出发,孟子设想了一系列农业、经济方面的方针措施。这里我们不想详细论及孟子的这些设想,只想指出,在他那个时代就能有这样的设想和主张,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其次,孟子还在教化思想上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第三章中提出在百姓物质生活需要满足后,“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主张建立各级各类学校,使百姓受到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风气。细想起来,我们现在实行的“温饱工程”、“菜篮子工程”,不就是使百姓吃得饱、吃得好吗?而“希望小学”、“希望工程”的实施不正是使贫困地区的孩子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吗?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