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红楼梦的现代阐释/以“事体情理”观为核

红楼梦的现代阐释/以“事体情理”观为核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张洪波
  • 出版日期: 2008-09-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61574
  • 版次: 0
  • 开本: 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8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红楼梦》“事体情理”观这一核心观念,尝试对《红楼梦》中的小说理论资源作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整理工作。全书稿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深入分析了《红楼梦》对中国小说传统观念的推陈出新,并比较了《红楼梦》的创作思想与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的异同。
内容简介
    《红楼梦》的现代阐释所包蕴的综合性、开放性研究视域,融作品、批评、理论于一炉,跨越古今,融汇中西,打通文史哲等诸种人文学科边界,这使得它自然成为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内.以中外文学思想比较为旨归的比较诗学研究无法回避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命题。     “事体情理”说作为《红楼梦》开章明义提出的核心观念,已提纲挈领地昭示着小说错综穿插的整体叙述所具有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浩大涵容与意义深度,且时刻生发着一种鲜活开放、生生不息的意蕴张力.它恰当到位地概括了“人情事理”之“整体”的复杂深广意蕴.也即人之“在世”情态所蕴含的全部规律性的意义元素。     《红楼梦》整个小说艺术世界所呈现的“事·体·情·理”的相摩相荡,同时也是“史·诗·思”的一体相融,既富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又蕴含深远的现代诗学意义。
作者简介
张洪波,湖南安化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比较文学专业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获中国文学专业学士,比较文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曾赴韩国又松大学任教。2007年至2008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人文中心访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诗学,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东渐及中外小说美学研究,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编著一部。
目录
前言 绪论:《红楼梦》现代阐释的比较诗学研究意义    一“令世人换新眼目”:《红楼梦》现代阐释语境的重新审视    二“取其事体情理而已”:核心命题的确立与展开    三“朝向事情本身”:入思方式与问题意识 上编 “实录”·“传奇”的融通与提升:《红楼梦》对中国小说传统观念的推陈出新    第一章 “史传”传统与《红楼梦》之“实录”说     第一节 “尚史”观念与索隐、考证派红学之发生     第二节 从“史蕴诗心”说到“事体情理”说     第三节 《红楼梦》对史传“实录”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第二章 “传奇”精神与《红楼梦》之“谈情”说     第一节 “传奇”之历史源流与精神内涵     第二节 《红楼梦》对传奇精神的继承和拓展     第三节 明清人情小说之“陈套”与《红楼梦》的创新意识    第三章 《红楼梦》融通“虚/实”的“事体情理”说     第一节 以“实录”刷新“传奇”     第二节 以“传奇”刷新“实录”     第三节 “实录”、“传奇”的融通与提升:“取其事体情理” 下编 “事体”·“情理”的复调与浑融:《红楼梦》与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的和而不同    第四章 《红楼梦》叙述艺术的现代理论阐释问题     第一节 对《红楼梦》叙述艺术进行现代理论阐释的困难与可能     第二节 从时空维度看《红楼梦》“事体”观与西方叙述学的相应与相异     第三节 《红楼梦》叙述时间的“空间化”特征    第五章 《红楼梦》叙述“事体”的“生态空间”特征     第一节 《红楼梦》叙述层面的“多重复合性”     第二节 《红楼梦》叙述视角的“散点透视性”     第三节 《红楼梦》叙述距离的“反讽张力性”    第六章 《红楼梦》“事体情理”的“复调感应”特征     第一节 “复调对话”理论与“天人感应”理论的整合     第二节 《红楼梦》的“复调结构”与“浑成事体”     第三节 《红楼梦》的“复调人物”与“悖谬人情” 结语 《红楼梦》“事体情理”观的中国风格与现代意义 附录一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现代方法论意义 附录二 胡适倡导“新红学”的学术动因辨析 附录三 对索隐红学与考证红学阐释思路的分析 附录四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问题即道路
摘要
    第一章  “史传”传统与《红楼梦》之“实录”说    余英?在《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一文中,指出红学中存在着“一个奇异的矛盾现象”: 《红楼梦》在普通读者的心目中诚然不折不扣是一部小说,然而在百余年来红学研究的主流里却从来没有真正取得小说的地位。相反地,它一直是被当作一个历史文件来处理的。这一通则可以一般地适用于索隐派、自传说和斗争论。    与此相应,在总结红学索隐派与考证派的研究思路之时,周汝昌直接越过两派之间热闹的“斗争”,剖析出二者共同的研究观念的根源,指出蔡元培主倡的索隐派与胡适主倡的考证派“都是在研索《石头记》这部小说的‘本事’,并无根本的分歧——分歧只是蔡先生认为曹雪芹是写别人,而胡先生则主张曹雪芹是写‘自己’”。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