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科学实在论与心灵的可塑性(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

科学实在论与心灵的可塑性(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美)保罗·M·丘奇兰德
  • 出版日期: 2008-08-01
  • 商品条码: 9787300094762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08
定价:¥2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雄心勃勃的书,从(在前六页清晰阐明的)科学实在论的前提出发,丘奇兰德的志向丝毫不逊于“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如果丘奇兰德的某些生动的描述听起来更像(《科学之道》,那么这大概也是大有裨益的;他所引出的结论是重要的、生动的,并且比起枯燥的抽象讨论,更宜于赋予哲学问题以生气和活力。 本书值得科学实在论者阅读。同样也向顽固的经验论者推荐阅读这本书。
    这是一本雄心勃勃的书,从(在前六页清晰阐明的)科学实在论的前提出发,丘奇兰德的志向丝毫不逊于“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如果丘奇兰德的某些生动的描述听起来更像《科学之道》,那么这大概也是大有裨益的;他所引出的结论是重要的、生动的,并且比起枯燥的抽象讨论,更宜于赋予哲学问题以生气和活力。
    我向科学实在论者,同样向顽固的经验论者推荐阅读这本书。
    ——巴斯·C·范·弗拉斯森(Bas C. Van Fraassen)
    《加拿大哲学杂志》(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我热诚地向所有对心灵哲学感兴趣的人们推荐[丘奇兰德的]这本书。
    ——J.J.C.斯马特 (J.J.C.Smart)
    《澳大拉西亚哲学杂志》(The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难得会出现一本令人欢呼喝彩的书,而丘奇兰德写的就是这样一本书。
    该书很为令人愉悦和引人入胜的部分是这些内容,其中丘奇兰德通过示范向我们表明了我们也许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觉意识和内省意识,以及开始凭借科学提供的范畴来看待物理世界和我们自身的方法。
    ——斯蒂芬·P·斯蒂奇(Stephen P. Stitch)
    《伦理学》(Ethics)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著作,它的重要性在于,从内容上看,本书清晰、简明地阐述了科学实在论的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生动而透彻地论证了它对当代知觉哲学、意义理论、心灵哲学以及系统认识论的重大影响,提出了一系列新颖而富有启发的观点。从方法上看,它揭示了科学实在论与心灵哲学、语言哲学、当代认识论等哲学分支的内在关联,使得我们可以从综合整体的视角研究和看待当代哲学的发展。 
作者简介
保罗·M·丘奇兰德,1942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1969年于匹兹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加利弗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物质与意识》(1984)、《一个神经计算的观点:心灵的性质与科学的结构》(1989)、《理智的引擎与灵魂的住所》(1995)等。主要从事心灵哲学、科学哲学、神经哲学、认识论与知觉的研究。他的相关著作已被翻译为八种文字出版,在靠前哲学界,特别是在心灵哲学与神经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科学实在论的观点
第二章  知觉的可塑性
  2.  观察谓词的语义学
  3.  感觉信息的
  概念开发
  4.  知觉意识的扩展
  5.  测量工具的论证
  6.  一些结论
第三章  理解的可塑性
  7.  分析与综合的区分
  8.  意义与理解
  9.  翻译:某些竞争的观点
  10.  交流与可通约性
  11.  理论之问的还原与概念的发展
第四章  我们的自我构想与心身问题
  12.  某人关于他心的知识
  13.  自我知识:一个初步考察
  14.  P—理论不协调的本性
  15.  心身问题
  16.  内省意识的扩展
第五章  语句认识论与有关认识机器的自然科学
  17.  规范认识论:客观存在的问题
  18.  正统认识论的语句运动学
  19.  连续性:早期阶段的问题
  20.  ISA方法的贫乏性:进一步的考虑
  21.  其他视域
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摘要
    第二章  知觉的可塑性
    2.观察谓词的语义学
    这一章的主要观点如下:知觉就是对于包含在我们的感觉或感觉状态中的自然信息的概念开发(conceptual exploitation)。在后面的论述中,我们会更加详细地阐述这个看法。但是,即使在这种粗略表述中也暗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开发这种信息的效率如何呢?我要论证说,答案就是我们的效率不高,或者说,远不如我们所能够达到的那样高。在知觉这个论题上需要搞清楚的是真正很好大量的可开发的信息,它们包含在我们自己的感觉中,并且由于没被我们概念上愚昧的自我所开发而愉快地离开了。
    正如先前所说,这种近视似乎是可以医治的。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当前的概念开发模式不是根植于我们知觉环境的本性,也不是根植于我们心理学的内在特征,而是根植于我们日常语言的结构和内容,根植于每个儿童掌握这种语言的规范用法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每一个人逐渐达成对于当前概念模式(conceptual template)的一致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从他人身上我们学会了像其他人那样去感知世界。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么我们也许已经学会,并且仍在学习以不同于我们现在文化所提供的方式来构想/感知世界。毕竟在产生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我们目前的概念架构(conceptual framework)只是处于很近的阶段,并且我们可以富有成效地考察这种可能性,即知觉也许可以在一个不同的并且更有效力的概念架构的基体(matrix)中发生。
    这里,显然的候选者是现代物理理论的概念架构——物理学、化学以及它们许多的卫星科学的概念架构。这些科学的概念架构效力巨大,这是无可争议的,而且它作为实在的系统表征的资格也是无与伦比的。假如某人的欲望不会为根据它的语词直接感知世界的这种可能性而激发,那么他确实就是一个迟钝的人。
    尽管如此,在我们试图展望未来的完美时期之前,有必要确立这是一种可能性。为此我必须尽力构造一个直觉的架构来挑战(我希望是替代)由常识提供的粗糙的直觉。这里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涉及:(1)观察谓词的语义学;(2)感觉的意向性(the“of-ness”)。我相信通过考察一个事例,在这个事例中我们日常关于温度的观察词汇为这样的人所使用,他们具有的感觉器官与使我们能够使用这些词汇的感觉器官不同,我们就能够获得关于这两个问题的适当看法。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