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FX系列PLC的链接通信及VB图形监控(内附光盘1张)

FX系列PLC的链接通信及VB图形监控(内附光盘1张)

  • 字数: 48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
  • 作者: 郭昌荣 编著 著
  • 出版日期: 2008-06-01
  • 商品条码: 9787811241792
  • 版次: 0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8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FX系列PLC因具有体积小、价格适中、响应时间短及丰富的扩展模块的优点,故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及学校教学。PLC常常作为控制单台机器的主控制器,且可扩展多功能的扩展模块,如A/D及D/A模块、位置控制模块及高速脉冲控制模块,所以PLC可作为多样式的控制器。现今各产业为降低设备投资及管理成本都利用链接、通信及计算机监控来提升设备性能并降低设备成本,所以PLC的链接、通信及计算机监控的应用市场前景很好。本书将针对上述的应用详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篇:链接运行;第二篇:串行口的通信;第三篇:EXCEL下的监控;第四篇:VB图形监控系统。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日本三菱电动机有限公司生产的FX系列PLC为参考机型。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通过典型的工程实例,系统地介绍了PLC常用的网络功能、EXCEL下的监控功能及应用VB实现图形监控功能等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用,使读者能够举一反三,掌握PLC控制及图形监控的基础核心内容。     本书针对性强,强调实践,可操作性好。可作为高职院校及高等工科院校电气工程、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PLC设计开发及现场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一篇  链接运行 第1章  概述3 第2章  PLC的并行链接运行5 2.1  使用范围5 2.2  模块的选择及配线方式6 2.2.1  模块的选择6 2.2.2  配线方式8 2.3  程序设计及实例分析10 第3章  PLC的网络运行14 3.1  研究背景14 3.2  模块的选择及配线方式15 3.2.1  模块的选择15 3.2.2  配线方式15 3.3  程序设计及实例分析17 第二篇  串行口的通信 第4章  前言27 第5章  串行通信28 5.1  串行通信的电气规范28 5.2  ASCⅡ码29 5.3  串行口的引脚定义30 5.4  RS-485及RS-422的串行通信31 5.5  串行通信的参数32 5.6  错误的预防34 第6章  无协议通信36 6.1  指令的应用36 6.2  模块的选择及配线方式39 6.3  通信参数的设置41 6.4  使用485模块的使用实例46 6.5  232模块的使用实例50 6.5.1  232模块的使用50 6.5.2  实例分析52 第7章  232ⅠF模块的通信56 7.1  配线56 7.2  缓冲寄存器57 7.3  通信的流程63 7.4  实例分析65 第三篇  EXCEL下的监控 第8章  前言71 第9章  SW3D5FCSKPE的使用73 9.1  SW3D5FCSKPE的安装73 9.2  SW3D5FCSKPE的使用74 第10章  SW3D5FOLEXE的使用78 第11章  监控实例分析83 11.1  单台PLC的监控实例83 11.2  8台PLC的监控实例分析88 11.2.1  集中监控的建立88 11.2.2  实例分析89 第12章  本篇小结93 第四篇  VB图形监控系统 第13章  前言97 第14章  VB的概述101 14.1  控件101 14.2  变量106 14.3  叙述107 第15章  MSComm元件的介绍113 15.1  MSComm控制项的引用步骤113 15.2  MSComm控制项的属性114 第16章  PLC计算机通信模式的配线117 第17章  PLC的通信120 17.1  通信参数的项目120 17.2  PLC的通信设置121 17.3  PLC通信数据的形式124 17.3.1  分类124 17.3.2  意义126 第18章  形式1的单元操作129 18.1  PLC端129 18.2  BR指令的操作130 18.2.1  VB端的程序130 18.2.2  通信数据正确时132 18.2.3  通信数据错误时134 18.3  WR指令的操作135 18.3.1  VB端的程序135 18.3.2  通信数据正确时135 18.3.3  通信数据错误时137 18.4  BW指令的操作137 18.4.1  VB端的程序137 18.4.2  通信数据正确时138 18.4.3  通信数据错误时140 18.5  WW指令的操作141 18.5.1  VB端的程序141 18.5.2  通信数据正确时141 18.5.3  通信数据错误时142 18.6  BT及WT指令的操作142 18.7  RR及RS指令的操作143 18.8  PC指令的操作145 18.9  GW指令的操作145 18.10  PLC的On-demand功能146 18.11  TT指令的操作149 第19章  形式4的单元操作150 19.1  PLC端150 19.2  VB端的程序151 19.3  通信数据正确时152 19.4  通信数据错误时154 第20章  用于监控的程序156 20.1  chksum程序158 20.2  stx_chk程序160 20.3  hex_doc程序162 20.4  doc_hex程序163 20.5  hex_bit程序164 20.6  hex4_doc_mux程序166 20.7  hex8_doc_mux程序168 20.8  doc_hex4_mux程序170 20.9  doc_hex8_mux程序171 第21章  读取时机175 21.1  延迟式175 21.2  检测式177 21.3  事件式178 21.4  响应时间179 21.4.1  半双工180 21.4.2  全双工(Ⅰ)182 21.4.3  全双工(Ⅱ)183 21.4.4  比较185 第22章  监控系统186 22.1  循环检测186 22.1.1  半双工时186 22.1.2  全双工(Ⅰ)时188 22.1.3  全双工(Ⅱ)193 22.2  接收数据的确认195 22.2.1  半双工时195 22.2.2  全双工(Ⅰ)时196 22.2.3  全双工(Ⅱ)时196 22.3  通信次数的确认197 22.3.1  警示对话框197 22.3.2  警示灯号198 第23章  控制系统201 23.1  监控初始的通信确认201 23.1.1  写入指令的应用201 23.1.2  TT指令的应用203 23.2  写入位元件的对话框204 23.3  写入word元件的对话框208 第24章  监控画面的显示214 24.1  逐步式214 24.2  管道式219 第25章  可视化的图形监控229 25.1  建立监控元件表231 25.2  图形的建立236 25.3  VB监控画面的设计238 25.4  半双工的图形监控系统244 25.5  全双工(Ⅰ)的图形监控系统258 25.6  全双工(Ⅱ)的图形监控系统259 第26章  网络的应用263 26.1  Winsock的简介263 26.2  Winsock的使用方法266 26.2.1  伺服端267 26.2.2  浏览端270 26.2.3  执行272 26.3  Winsock与监控系统272 26.3.1  伺服端273 26.3.2  浏览端276 26.3.3  执行279 26.4  网络化的监控实例279 26.4.1  伺服端279 26.4.2  浏览端281 26.4.3  执行283 附录A  本书光盘内容285 附录B  ASCⅡ码表286 附录C  各指令的最多元件数288 附录D  各指令适用的元件范围289 附录E  PLC形式代码表290 附录F  错误码291 参考文献292第一篇  链接运行 第1章  概述3 第2章  PLC的并行链接运行5 2.1  使用范围5 2.2  模块的选择及配线方式6 2.2.1  模块的选择6 2.2.2  配线方式8 2.3  程序设计及实例分析10 第3章  PLC的网络运行14 3.1  研究背景14 3.2  模块的选择及配线方式15 3.2.1  模块的选择15 3.2.2  配线方式15 3.3  程序设计及实例分析17 第二篇  串行口的通信 第4章  前言27 第5章  串行通信28 5.1  串行通信的电气规范28 5.2  ASCⅡ码29 5.3  串行口的引脚定义30 5.4  RS-485及RS-422的串行通信31 5.5  串行通信的参数32 5.6  错误的预防34 第6章  无协议通信36 6.1  指令的应用36 6.2  模块的选择及配线方式39 6.3  通信参数的设置41 6.4  使用485模块的使用实例46 6.5  232模块的使用实例50 6.5.1  232模块的使用50 6.5.2  实例分析52 第7章  232ⅠF模块的通信56 7.1  配线56 7.2  缓冲寄存器57 7.3  通信的流程63 7.4  实例分析65 第三篇  EXCEL下的监控 第8章  前言71 第9章  SW3D5FCSKPE的使用73 9.1  SW3D5FCSKPE的安装73 9.2  SW3D5FCSKPE的使用74 第10章  SW3D5FOLEXE的使用78 第11章  监控实例分析83 11.1  单台PLC的监控实例83 11.2  8台PLC的监控实例分析88 11.2.1  集中监控的建立88 11.2.2  实例分析89 第12章  本篇小结93 第四篇  VB图形监控系统 第13章  前言97 第14章  VB的概述101 14.1  控件101 14.2  变量106 14.3  叙述107 第15章  MSComm元件的介绍113 15.1  MSComm控制项的引用步骤113 15.2  MSComm控制项的属性114 第16章  PLC计算机通信模式的配线117 第17章  PLC的通信120 17.1  通信参数的项目120 17.2  PLC的通信设置121 17.3  PLC通信数据的形式124 17.3.1  分类124 17.3.2  意义126 第18章  形式1的单元操作129 18.1  PLC端129 18.2  BR指令的操作130 18.2.1  VB端的程序130 18.2.2  通信数据正确时132 18.2.3  通信数据错误时134 18.3  WR指令的操作135 18.3.1  VB端的程序135 18.3.2  通信数据正确时135 18.3.3  通信数据错误时137 18.4  BW指令的操作137 18.4.1  VB端的程序137 18.4.2  通信数据正确时138 18.4.3  通信数据错误时140 18.5  WW指令的操作141 18.5.1  VB端的程序141 18.5.2  通信数据正确时141 18.5.3  通信数据错误时142 18.6  BT及WT指令的操作142 18.7  RR及RS指令的操作143 18.8  PC指令的操作145 18.9  GW指令的操作145 18.10  PLC的On-demand功能146 18.11  TT指令的操作149 第19章  形式4的单元操作150 19.1  PLC端150 19.2  VB端的程序151 19.3  通信数据正确时152 19.4  通信数据错误时154 第20章  用于监控的程序156 20.1  chksum程序158 20.2  stx_chk程序160 20.3  hex_doc程序162 20.4  doc_hex程序163 20.5  hex_bit程序164 20.6  hex4_doc_mux程序166 20.7  hex8_doc_mux程序168 20.8  doc_hex4_mux程序170 20.9  doc_hex8_mux程序171 第21章  读取时机175 21.1  延迟式175 21.2  检测式177 21.3  事件式178 21.4  响应时间179 21.4.1  半双工180 21.4.2  全双工(Ⅰ)182 21.4.3  全双工(Ⅱ)183 21.4.4  比较185 第22章  监控系统186 22.1  循环检测186 22.1.1  半双工时186 22.1.2  全双工(Ⅰ)时188 22.1.3  全双工(Ⅱ)193 22.2  接收数据的确认195 22.2.1  半双工时195 22.2.2  全双工(Ⅰ)时196 22.2.3  全双工(Ⅱ)时196 22.3  通信次数的确认197 22.3.1  警示对话框197 22.3.2  警示灯号198 第23章  控制系统201 23.1  监控初始的通信确认201 23.1.1  写入指令的应用201 23.1.2  TT指令的应用203 23.2  写入位元件的对话框204 23.3  写入word元件的对话框208 第24章  监控画面的显示214 24.1  逐步式214 24.2  管道式219 第25章  可视化的图形监控229 25.1  建立监控元件表231 25.2  图形的建立236 25.3  VB监控画面的设计238 25.4  半双工的图形监控系统244 25.5  全双工(Ⅰ)的图形监控系统258 25.6  全双工(Ⅱ)的图形监控系统259 第26章  网络的应用263 26.1  Winsock的简介263 26.2  Winsock的使用方法266 26.2.1  伺服端267 26.2.2  浏览端270 26.2.3  执行272 26.3  Winsock与监控系统272 26.3.1  伺服端273 26.3.2  浏览端276 26.3.3  执行279 26.4  网络化的监控实例279 26.4.1  伺服端279 26.4.2  浏览端281 26.4.3  执行283 附录A  本书光盘内容285 附录B  ASCⅡ码表286 附录C  各指令的最多元件数288 附录D  各指令适用的元件范围289 附录E  PLC形式代码表290 附录F  错误码291 参考文献292
摘要
    第一篇 链接运行     第1章 概述 多台计算机可通过网卡及简单的设置达到链接功能。FX系列PLC是一个规范化的控制器,其本身如同计算机一样具有CPU及存储器等计算及数据存储单元,所以,只要增加适当的用以通信的扩展模块即可达到多台PLC之间的链接功能。在PLC的链接运行中,PLC彼此间的数据是共享的,这一功能主要应用于输出的联锁控制及共同数据的输入。   1.联锁控制    在多台机器的控制程序上,若有互斥及相依动作时即为PLC的联锁控制,如图l.1所示。若A设备启动电动机时,而8设备不得关闭阀门,这样即为互斥动作;若A设备的电动机停止后30 S,则8设备的阀门关闭,这样即为相依动作。而多台机器的联锁控制可以利用PLC的链接运行功能轻松实现。 2.相同的信号输入 若多台机器的控制程序有相同的输入信号时,则可利用PLC的链接运行功能实现。如当A、B、C及D机器都需要读取同一气源的压力及温度值时,则可利用PLC的链接运行功能来达到共享的功能,从而降低了设备制作成本,如图1.2所示。     第2章 PLC的并行链接运行 2.1 使用范围 并行链接运行(parallell link)的目的是使得两台PLC内的数据寄存器与内部辅助继电器实现资源共享。例如,两台设备需要检测同一空气压力,按照以往的电控设计方式,须在各设备的PLC中分别设置一个A/D模块及压力传感器,如图2.1所示。 可见,按照以往的电控设计方式需要使用两个A/D模块及压力传感器,而且若两设备需要检测压力、温度、电压及电流等较多物理量,则所需要的A/D模块及传感器的数量就非常多,使设备制作成本增加。如果A、B设备采用并行链接方式,则在控制上就简单多了,如图     2.2  所示。 由图2.2可见,若A、B设备以通信模块方式(如485BD)将两台PLC连接时,8设备先检测空气压力,并且利用A/D模块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同时将数字信号写入特定的数据寄存器内(如DS00)。此时,8设备可读/写数据寄存器内的D500的值,且该数值会通过通信模块传输到A设备的数据寄存器的D500地址内,这样,A设备也可读取D500地址内的值用以程序控制。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