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研究

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研究

  • 字数: 22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石凤珍 著
  • 出版日期: 2008-03-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59816
  • 版次: 0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8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当代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研究相对薄弱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对它赖以产生的政治、文化根源的复杂性认识不够,或者说对其与民族主义政治策略、民族国家文化建构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民族形式与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文化、民间形式的内在关系,使文艺民族形式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
作者简介
石凤珍,1968年生于山西太原。200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现任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中国近现代学术与思想史。已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目录
序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构架 第一章 文艺“民族形式”:民族主义的文化诉求与民族国家的文化建构 第一节 背景:民族主义政治转变影响下的文化上的民族主义诉求 一、政治上的民族主义策略转变 二、文化上的民族主义诉求 第二节 文艺“民族形式”运动的发起及任务 一、在新形势下新的文艺运动的酝酿、发起及任务 二、从“旧形式”到“民族形式” 三、“旧形式”与“民族形式”的符号意义 第三节 “民族形式”命题的理论来源与理解 一、斯大林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形式”理论 二、对“民族形式”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与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与构建 第二章 论争焦点之一:对“五四”新文学的评价 第一节 对“五四”新文学评价的情况考察分析 一、运动发起者对“五四”新文艺的评价 二、“五四”新文学是否是“民族形式” 三、“洋八股必须废止”与民族性 第二节 “欧化”与语言民族主义 第三节 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紧张与意识形态转变的需求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化的悖论冲突 二、文学所属意识形态转变的需求 第三章 论争焦点之二:“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论争 第一节 “民间形式中心源泉论”的论争概况 一、“民间形式中心源泉论”与“新的国粹主义” 二、“旧命题”、“新命题”与“五四”新文学的阐释 第二节 “现实主义中心源泉论”与胡风的“五四传统一现实主义”阐释框架 第三节 向林冰“民间形式中心源泉论”的内在理路及思考 一、大众形式=民间形式=民族形式的等式构建 二、大众一知识分子关系地位的“重新配置论” 三、评价与反思 第四章 文艺“民族形式”运动:中国文学现代化道路的转折点 第一节 从个人主义文艺到集体主义文艺的转变 一、从“左翼”文艺大众化讨论到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 二、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历史突破 三、文艺“民族形式”运动的历史转折点意义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阶层分化与地位转变 一、葛兰西的“领导权”与“有机知识分子”理论 二、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三、知识分子阶层分化、地位转变与思想改造 第三节 创立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性的新模式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对“五四”新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改造 二、延安文艺的现代化及文艺“民族形式”运动的历史作用 结语 相关历史资料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文艺“民族形式”:民族主义的文化诉求与民族国家的文化建构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文艺)主张与实践是紧紧围绕政治动展开的。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它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策略紧密相关,它的兴起和发展充满历史复杂性。为此,在深入到论争内部之前,我们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返回到历史的语境中去。 中国共产党原本是信奉国际主义的党,抗战爆发后,基于新的民族革命斗争形势 ,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全民抗战主张,提出将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统一起来,由国际主义向民族主义进行了策略转变。“民族形式”的提出与这一政治转变不可分割,政治上的民族主义转变要求文化上亦有一个相应的民族主义取向,一方面在理论层面上为政治转变提供合法化依据,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上为文化诉求提供现实对应。1938年10月,在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民族形式和国际主义的内容”相结合、创造“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号召,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民族主义立场上的“中国化”与“民族化”的文化主张和指导思想正式形成。“民族形式”作为“中国化”与“民族化”的诉求载体,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应运而生,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