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PET(CT肿瘤诊断学

PET(CT肿瘤诊断学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作者: 王荣福 著
  • 出版日期: 2010-09-03
  • 商品条码: 9787811162790
  • 版次: 0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PET/CT肿瘤诊断学的专著。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共十七章,66万字,图像152幅,表格49张,图文并茂。第一部分为总论,共八个章节,分别主要介绍了PET/CT成像原理、核射线与防护、探测仪器,正电子放射性药物、临床质量控制、结果判断与定量分析及PET/CT中心建立与管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PET/CT在肿瘤诊断、治疗决策、预后判断和临床上的应用,共九个章节。书中引用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和近期新文献资料及我们自己临床实践中的工作经验体会,较完整、系统地介绍了PET/CT成像的原理、条件和肿瘤临床应用,由浅入深、基础理论与实际临床应用紧密结合,重点突出PET/CT肿瘤临床应用研究及相关技术新进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该书不仅适用于从事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员,同时对内科、外科、肿瘤科和放疗科等临床医师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供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王荣福,男,汉族,1955年9月生,福建南平市浦城县人,中共党员。医学和药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核技术及应用”重点学科—一核医学学科学术带头人。第九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际原子能机构放射性药物国家协调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华医学科技奖和国家,部委级课题等评审专家。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核医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核医学科兼研究室主任。中华核医学分会常委兼肿瘤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核医学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国内外10多种专业学术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分子和临床核医学研究工作。多次应邀讲学和参加重大国际、国内专业学术会议并作大会论文报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20多篇。在研国家、部委级课题五项,主编专著和教材9部。参加编写专著和教材30多部。历年来曾获福建省和团中央“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奖章、美国核医学荣誉奖、香港紫荆花医学科研金奖、核医学很好贡献奖。基础与临床医学结合科技进步奖、名医成就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医学荣誉奖、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京大学《核医学》精品课程、世界联盟核医学与生物学大会和美国核医学杂志优秀论文奖等。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1  PET/CT导论   1.1  概述   1.2  PET/CT技术发展史   1.3  PET/CT主要技术条件   1.4  PET/CT成像原理   1.5  PET/CT临床应用   1.6  前景与展望 2  核射线及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与防护   2.1  核射线   2.2  核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3  辐射剂量学   2.4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2.5  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2.6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制备及应用中的防护 3  PET/CT仪器   3.1  结构及类型   3.2  工作原理   3.3  主要性能参数   3.4  质量控制   3.5  发展趋势 4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4.1  医用回旋加速器   4.2  正电子放射性核素的生产   4.3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标记   4.4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全自动合成器   4.5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6  临床应用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4.7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研究进展 5  PET/CT的临床质量控制   5.1  底物环境对PET/CT显像的影响   5.2  受检者准备   5.3  数据采集   5.4  PET/CT数据处理   5.5  PET/CT图像融合 6  PET示踪动力学   6.1  示踪动力学概述   6.2  葡萄糖代谢定量及半定量分析   6.3  受体显像的定量分析   6.4  心肌血流量测定   6.5  局部脑氧代谢率测定 7  PET/CT结果分析   7.1  效能分析   7.2  图像分析   7.3  结果判断   7.4  定量及半定量分析 8  PET/CT中心建立   8.1  PET/CT中心设施、布局   8.2  PET/CT中心运行模式   8.3  PET/CT中心工作人员安排   8.4  PET/CT中心的科学管理   8.5  PET/CT中心远景规划     第二篇  肿瘤应用篇 9  PET/CT在肿瘤应用的概述   9.1  流行病学   9.2  肿瘤诊断方法的比较   9.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  PET/CT在颅内及头颈部肿瘤的应用   10.1  颅内肿瘤   10.2  鼻咽癌   10.3  口咽癌   10.4  甲状腺癌 11  PET/CT在肺癌的应用   11.1  概述   11.2  肺癌PET/CT显像   11.3  肺癌PET/CT诊断与鉴别诊断   11.4  肺癌PET/CT显像与其他影像学的比较   11.5  临床应用价值   11.6  PET/CT显像对肺癌诊治上的不足、对策及前景 12  PET/CT在乳腺癌的应用   12.1  概述   12.2  PET/CT影像特征   12.3  临床应用价值 13  PET/CT在消化系统肿瘤的应用   13.1  概述   13.2  PET/CT影像特征   13.3  临床应用价值 14  PET/CT在妇科肿瘤的应用   14.1  概述   14.2  PET/CT影像特征   14.3  临床应用价值 15  PET/CT在骨肿瘤的应用   15.1  概述   15.2  PET/CT影像特征   15.3  临床应用价值 16  PET/CT在淋巴瘤的应用   16.1  概述   16.2  PET/CT影像特征   16.3  临床应用价值 17  PET/CT在前列腺癌的应用   17.1  概述   17.2  PET/CT影像学特征   17.3  PET/CT临床应用价值 英文索引
摘要
    1  PET/CT导论    被美国时代周报评为最富有创意和商业化三大发明之一正电子计算机发射断层显像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称之为人体分子水平显像或探针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国际上,尤其美国核医学年会和世界核医学和生物学大会交流内容主要为肿瘤学,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PET显像,大约80%用于肿瘤学、用于神经病学和心脏病学各占10%。我国现有运行的PET和PET/CT达90多台。随着PET在肿瘤学应用的广泛和深入,越来越需要将反映功能代谢的PET与反映形态解剖的X线断层摄影术(X-computed tomography,CT)结合起来应用,这对于发现病灶的准确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及制订肿瘤放疗计划和外科手术前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近一两年来,PET/CT新的显像设备问世,它不接近等于PET加CT的功能,而是发挥更多的功能作用,除了可进行衰减校正,提高图像质量;同时将PET影像叠加在CT图像上,使得PET影像更加直观,解剖定位更加准确;另外可直接进行生物靶区适形准确放疗计划,因此PET/CT大大拓宽了原有单纯PET的功能作用。    1.1 概述    PET/CT是指将高性能的PET与CT有机地结合在同一设备上同时提供受检者在同一条件下的解剖结构与功能代谢相融合的图像的一种优选新型的医学影像技术。PET是目前十分优选的核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能从分子水平上反映人体组织的生理、病理、生化、代谢等功能性变化和体内受体的分布情况,故也被称作“生化显像”(biochemical imaging)或“分子显像”(molecular imaging)。CT是临床上广泛使用且仍在迅速发展的x线成像设备与技术,在显示机体解剖结构形态与组织密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PET/CT正是实现了PET与CT两种设备的同机整合与两种图像的同机融合,形成了两种优选技术的优势互补,具有极高的诊断性能与临床应用价值。 将优选的分子成像技术与经典的解剖形态显示相互融合,产生的效果往往是“1+1>2”,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提高对病灶定位的准确性。清晰的解剖结构,明确的功能变化,加上二者的简单而准确的同机图像融合,无疑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可靠的肿瘤诊断与准确的病灶定位的直接依据。同时,在提高读片者的信心,制定治疗决策,指导放疗计划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2.大大缩短显像检查的时间。用CT图像进行PET图像的衰减校正,大大缩短了PET检查中原本用以采集衰减校正图像的扫描时间;三维模式与快速晶体的采用也进一步缩短检查时间。由此,同样的时间内可检查更多病人,仪器利用率大大提高;同样的药量可用于更多患者,药物成本大大降低;更多病人可完成胳膊上举的检查,有效减少CT与PET的伪影以及融合的对位误差。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