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作文杂谈

作文杂谈

  • 字数: 16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张中行 著
  • 出版日期: 2007-06-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55009
  • 版次: 0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7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读《庄子》的《山木》篇,深深叹服其立言之巧。在讲述伐木者不取无所可用的山木和故人杀不能鸣的雁两个故事之后,写道:“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作寓言读,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启示。也许是有点职业病吧,我从中悟出一点作文的道理。     作文有法吗?有人说有,而且甲乙丙丁,不能越雷池一步,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有人说无,文无定法,也可以说是无法。我要学庄老先生,笑一笑说: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最近应某刊之约诌了一首勉强算作诗的诗,比较详细地说明这点勉强算作一种主张的主张,不妨抄在下面:“若谓文无法,绳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谓神者为何?思想与感情。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我的这个主张,不过是“野狐禅”。曲高和寡,曲怪,和者也未必多。读张中行同志的《作文杂谈》,与我心会,才知道我并非踽踽的独行者。中行同志同我一道从事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30多年,长我近20岁,可谓忘年之交。他学识渊博,融贯经史百家之言,历览古今中外之书。文得力于蒙庄,诗似玉?生,金石书画亦广有见闻。知道他的人都说他是真正的杂家。在这30多年间,他感到心情最舒畅的是近六七年。虽然年逾古稀,身子骨还挺硬朗,干起事情来像个小伙子。啖蔗后甘,以此比喻他的老境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他曾经表示:自己学语文,教语文,编语文,研究语文,运用语文,同语文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体验到其中一点甘苦,很想把一己的体验写出来,对教者和学者也许都会有点益处。他这样表示,就这样做起来,才一年的光景,这本《作文杂谈》就完稿了。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路,字仲衡。后以名字难认,改今名。1909年1月生于河北香河一农家。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晚年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自20世纪80年代始,十馀年间,相继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津速》《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文言常识》《顺生论》《说梦楼谈屑》《流年碎影》《说梦草》《散简集存》等著作行世。其中或记旧人旧事,或谈学论理,或探究人生……钧玄提要,百炼工纯,以其见识之深邃,文笔之独特,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目录
序 一  缘起 二  什么是作文 三  为什么要作文 四  言为心声 五  辞达而已矣 六  言文距离 七  课堂作文的练功 八  多读多写 九  熟练与知识 一○  读什么 一一  怎样读 一二  精与博 一三  读与思 一四  眼力的培养 一五  文言问题 一六  由记话起 一七  随手涂抹 一八  低标准和高标准 一九  关于照猫画虎 二○  写作知识 二一  言之有物 二二  关于一己之见 二三  题与文 二四  条理与提纲 二五  按部就班与行云流水 二六  开头结尾及其间 二七  思路与字面 二八  藕断丝连 二九  顺口和悦耳 三○  采花成蜜 三一  规格之类 三二  修改 三三  粉饰造作 三四  累赘拖沓 三五  板滞沉闷 三六  师生之间 三七  言教身教 三八  课内和课外 三九  作文批改 四○  结束语 读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