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梁宗岱与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学/文化与诗学丛书

梁宗岱与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学/文化与诗学丛书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陈太胜 著
  • 出版日期: 2007-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3070923
  • 版次: 0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7
定价:¥1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梁宗岱批评文集》的编者复旦大学教授李振声先生的鼓励与帮助,通过他与现居湖南长沙的“七月”派老诗人彭燕郊先生联系上,并蒙彭先生惠赠大量的第一手与梁宗岱有关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都是彭先生多年收藏整理的。对两位先生的热心帮助,在 这里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书因为是学位论文,又是一个理论家的个案研究,尽管也不得不作为背景出现了有关中国象征主义其他理论家的理论与中国象征主义的创作情况,但都比较简单,抽象,点到为止,因此我也积累了大量写作时没有用上的材料与自己对新诗作品的思考,于是就萌生了写作《象征主 义与中国现代诗学》这一另一部专著的想法,乃是想将研究从梁宗岱个人的个案研究扩大到整个中国现代的象征主义诗歌与诗学的历史研究。这是我目前正在写作的。如果说,这部即将出版的专著的写作注定更多的是“诗学之旅”,那么,在这后一部专著的写作中,我更希望是“诗 之旅”。
作者简介
陈太胜,1971年10月生于浙江省仙居县,1994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200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工作以来担任过文学理论、西方文论史、诗歌欣赏与人生体验(公共选修课)、中国现代诗学专题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学研究。有专著《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在《文学评论》、《鲁迅研究月刊》、《文艺争鸣》等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另有部分诗歌作品在《诗刊》、《人民文学》、《山花》等文学刊物发表。
目录
序:倾听象征诗心的深层颤动 引言 第一章 生命的历程与诗心 一、“五四”风潮里的“南国诗人”(1903—1923) 二、漫游欧洲(1924.一1930) 三、有名的教授与学者(193l一1944) 四、命途多舛的后半生(1944—1983) 五、诗心 六、“诗心”的表征之一:诗歌创作 七、“诗心”的表征之二:独特的诗学文体 第二章 中国象征主义诗学与梁宗岱诗学的发生 一、法国象征主义诗学 二、象征主义的定义与要素 三、中国象征主义诗学的发生与形态 四、中国象征主义诗学的发展 五、梁宗岱象征主义诗学的发生空间 六、梁宗岱象征主义诗学建构的起点与基本框架 第三章 象征的灵境 一、象征与象征的灵境 二、赋形与灵境 三、象征之道(契合) 第四章 诗体、诗的形式与语言理论 一、哲学诗、节奏与诗的音乐境界 二、纯诗 三、宇宙诗 四、诗的形式与语言 附论:美的崇高境界 第五章 诗的创造、欣赏与批评理论 一、人性与社会意识:诗歌的表现内容 二、求生的努力:创作的动机 三、冥想出神:诗人的创作心理 四、从直觉到表现:诗歌创作的过程 五、密契与妙悟:诗的欣赏与批评 第六章 中西比较诗学 一、中国文学经典的危机与西方文学经典的兴起一 二、梁宗岱对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构 三、姜白石与马拉美比较 四、李白与歌德比较 五、屈原与但丁比较 六、屈原的创作心理与艺术文体演变 七、中国诗歌精神的追寻 第七章 梁宗岱的诗学建构与文化认同 一、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与“新传统化” …… 结语 附录 梁宗岱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