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修身卷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

修身卷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李宁
  • 出版日期: 2010-09-03
  • 商品条码: 9787305055997
  • 版次: 0
  • 开本: 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17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梳理、弘扬这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同志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无疑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编著这套丛书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研究会名誉会长向守志、韩培信、许仲林等老领导,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省政协副主席陈宝田均给予了具体指导;省研究会两任会长张耀华、沙人麟等亲自策划,草拟编写体例;宋林飞院长召集丛书作者研究具体的编写方案和要求,并将丛书列入省社科院2007年工作计划,出任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重视这套丛书的出版;省财政厅在经费上给予了支持。正是由于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这套丛书的编著出版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目录
总序 上篇 概论 一、中国古代的“修身”概念 (一)修身的缘起 (二)修身的目标 (三)中国古代修身思想的几个重要特点 二、中国古代传统的修身方法及修身实践的历史演变 (一)修身要约束的对象:小我 (二)修身要树立的对象:大我 (三)修身的几种路径 (四)中国古代修身实践的历史演变 三、由“内圣”而“外王”——修身与学习、交友及治世的关系 (一)修身与学习 (二)修身与处世交友 (三)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修身”的当代意义及作用 (一)中国古代修身传统的得与失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修身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提倡“修身”与新时期加强全社会道德建设 (四)当代社会环境中不同人群的修身应“一本多元” 中篇 故事 周公诫子 不慕荣华富贵的郁离子 清正廉洁的子罕 孔子修身不怠 孔子观“欹器” 颜回安贫乐道 子夏慎独 曾参不受国君恩赐 杨朱受教改过 自得其乐的隐士荣启期 蘧伯玉守礼 老莱子隐居 介子推有功不居 晏子的车夫 魏文侯善居人下 季札不做国君 段干木修身养德 王充博览群书 周党修身养志 阴兴外举不避仇 姚期不为子孙求封赏 马皇后深明大义 诸葛亮公而忘私 蒋琬大度容下 孔融让梨 王烈德高望重 陶渊明无心仕途 陈抟高卧 石勒重视读书人 志向高远的苏绰 富弼待人以礼 陆贽清慎自守 韦澳不媚权贵 傅昭淡泊明志 二程好学不倦 吕蒙正雅量过人 状元王曾还乡不张扬 忠良纯厚的“圣相”李沆 王旦大度容人 数豆修身 苏洵大器晚成 苏轼知行合一 朱熹拜师 蔡元定尊师好学 陆游筑“书巢” 周处改过自新 杨庭显不懈自省 梨无主,心有主 明成祖克己勤政 王溥重操守 杜越正心克己 “安乐先生”张履祥 叶存仁“畏己知” 下篇 名言 一、先秦名言 二、两汉魏晋名言 三、唐宋名言 四、明清名言 参考书目 后记
摘要
    上篇  概论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古代儒家强调君子人格应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还有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就是“修身”的问题。     一、中国古代的“修身”概念 “修身”一词,最早见于《墨子·非儒》篇:“远施周偏,近以修身。”而实际上,在墨子之前的儒家先哲孔子,就已经涉及了“修身”的理念。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修身”一词,但孔子关于何为君子、何为小人的区分,关于仁、直、忠、恕等的评价,实际上已是对“修身”的详细阐述,并且在孔子的思想中,“修身”实为社会大治的基础。他指出君子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当社会交往或社会治理中出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应是归咎于他人或外在的环境,而应进行自我反省,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考虑的是自己有什么地方没做好,小人则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依赖别人的改变来解决问题。 基于“求诸己”的自省、自律意识,孔子勾画了一个以注重自我道德修养为基础的儒家处世观的轮廓,并以仁爱、孝弟、忠恕、守信等道德观念来约束自己以及教育弟子。后世儒家学者将孔子的这一思想发扬光大,认为道德修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同时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