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苍凉时代的灵魂之舞/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

苍凉时代的灵魂之舞/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萧映 著
  • 出版日期: 2010-04-13
  • 商品条码: 9787303095438
  • 版次: 0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你在几个点上有突破?因为如果没有突破,研究就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人们会从哪些点提出相反的结论?因为新观点必须经得起“反驳”,一驳就垮新观点难以成立。要从最普通、最基本的问题思考起,无论如何思考,得出的结论怎样,只要合乎逻辑,言之成理就行,但绝不能不讲逻辑、不合历史史实。比如“九叶派”,这名称在1981年以前从未见过;为什么叫他们为“九叶派”,是诗的风格近似,还是有组织联系,还是对某些问题上看法分歧所致?我们(包括所有研究者和读者)均无权置可否,但对于文学流派,任何人都有追究的权力。
目录
第一章 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概况 第一节  西南联大和现代诗(1) 第二节  现代主义诗人(8) 第三节  现代主义诗论(16) 第四节  “七月”诗派和“《中国新诗》诗人群”的现代性(22) 第二章 相对的“雕虫”技艺:卞之琳 第一节  卞之琳的连接性(31) 第二节  卞之琳与瓦雷里(37) 第三节  格律:形式的执著(43) 第三章 寻求生命的根蒂:冯至/49 第一节  冯至的标志性(49) 第二节  冯至的生命观(55) 第三节  冯至与里尔克(62) 第四节  十四行体(71) 第四章 并非孤独的先锋:穆旦/78 第一节  穆旦的超越性(78) 第二节  穆旦的自我观(86) 第三节  穆旦与艾略特(93) 第四节  《诗八首》及其结构(103) 第五章 卞之琳、冯至、穆旦的比较/113 第一节  译诗与写诗之间(113) 第二节  古典之音(119) 第三节  现代之思(124) 第四节  接受问题(131) 第六章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成熟/139 第一节  成熟的标志(139) 第二节  世界性的同步(144) 结语(153) 附录1犁青诗歌的生命意识(155) 附录2期待视野和诗化语言--犁青20世纪90年代诗歌论析(172) 附录3形式与变式--阅读小引《西藏组诗》(195) 附录4苦难的见证与诗的救赎--论《南亚海难诗辑》(207) 附录5隐伏的和显在的少数民族女性诗歌 --论《诗歌与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诗人诗选》(212) 附录6西西弗斯的巨石与阿特拉斯的双肩(216) 附录7“正拟透参萦绕事,未曾顿悟已经年”--林雨诗集《沉》论(220) 附录8这背后隐藏着变易--论《赶路*湖北前卫诗选》(226) 附录9“我不和谐的旅程把一切惊动”(230) 参考文献
摘要
    第一章  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概况     一、前辈师长的言传身教     西南联大汇集了一大批中国当时有名的学者和诗人。在联大执教的老师中,有沈从文、冯至、闻一多、朱自清、陈梦家、卞之琳、李广田、杨振声、王力、唐兰、罗庸等,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云集了中国新诗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诗人。因此在该校就读的学生,有着最便利的条件从众多诗人教授那里直接得到启发和帮助。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诗人教授一方面以自己的诗作和诗论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热情地为年轻的学子们指引着方向。西南联大外文系学生(1941年入学)、“西南联大诗人群”的代表诗人、英美文学专家袁可嘉回忆说:“西南联大对我的影响是重要的,可以说基本上决定了我后来要走的道路。我有幸在这里遇见了许多好老师,沈从文、冯至和卞之琳等先生都对我有过许多帮助。”联大教授中,闻一多和冯至对现代主义诗歌在联大的风行、发展和壮大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闻一多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选编了中国现代新诗选集《现代诗钞》,共收录66位诗人的作品,其中有西南联大师生12人的诗作。当时是西南联大学生的有9人:穆旦(11首)、俞铭传(7首)、杜运燮(4首)、何达(4首)、罗寄一(3首)、王佐良(2首)、杨周翰(2首)、陈时(1首)、沈季平(1首)。这些年轻的诗人的诗作大多初具现代主义风格的诗歌,由此可见闻一多对联大的现代主义诗人的欣赏和支持。     闻一多还是学生诗歌社团的积极扶持者。1938年4月,联大第一个学生文学社团“南湖诗社”在云南蒙自诞生。“南湖诗社”的发起人刘兆吉和向长青邀请闻一多做诗社的指导教师。当时的联大外文系学生(1937年入学),后来的英美文学专家赵瑞蕻在《南岳山中,蒙自湖畔——记穆旦,并忆西南联大》一文中写道:“在湘西沅陵一个风雪迷漫的夜晚,他俩(作者按:指联大‘南湖诗社’的两位发起人刘兆吉和向长青)向闻先生诉说了到达昆明后要组织一个诗社,出版诗刊的热切愿望,并且恳请闻先生担任导师。闻先生在谈到自己好久不写诗了,但仍很关心年轻人的创作等话后,欣然同意了。后来,到了蒙自,又请朱自清先生为南湖诗社的导师。……由于这个诗社,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得到闻、朱两位先生亲切的教导,这对我们以后做人做学问,从事诗歌创作和研究等方面都起了直接或者潜移默化的作用。”     “‘新诗社’于(1944年)4月9日成立。那是个星期日,一群爱好诗歌的同学何孝达(何达)、沈叔平、施载宣(萧荻)、康见、黄福海(黄海)等12人到昆明郊外司家营去拜访闻一多先生,请闻一多担任他们准备成立的诗社的导师。闻一多热情接待了他们并同意这一请求,还谈了他对诗的见解、写诗和做人的道理,以及他对诗社的期望。他说:‘我们的诗社应该是新的诗社,全新的诗社;我们不但要写新的诗,更要做新的人,新的诗人。’他们就把诗社定名为‘新诗社’,出版《新诗》壁报(作者按:开始两期称《诗与画》),经常举行小型诗歌讨论会,由社员朗埔自己的诗作,报告写作的体会,大家展开讨论,闻一多也经常参加。”②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