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汉语史纲要

汉语史纲要

  • 字数: 4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史存直
  • 出版日期: 2008-10-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59694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08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汉语史纲要》由史存直先生生前出版的三部著作——《汉语语音史纲要》、《汉语语法史纲要》、《汉语词汇史纲要》组成,以商周以来主要是周秦以来的所谓“通语”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考察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找出它的发展规律、发展方向,探询现代汉语语音体系、语法体系和词汇体系的历史来源。不主张汉语史分期,全书以语音、语法、词汇为序,语音史部分采用调、韵、声顺序,将构词法置于词汇史部分。立论精到,论述深入浅出,适合汉语史入门者学习使用,及汉语史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史存直(1904-1994),安徽合肥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有名语言学家。早年在北京、宣城上中学。十七岁东渡日本,曾就读于京都帝国大学土木工程系.二十八岁回国,弃工从文,致力于文字改革运动,并立志终身从事语言学研究。在音韵学、语法学、汉语史及检字法的研究中均创立了完整的体系,其中音韵学上综合体系的观点及语法学上句本位的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代表著作有《语法新编》、《句本位语法论集》、《汉语音韵学纲要》、《汉语语音史纲要》、《汉语语法史纲要》及《三级部首检音字汇》等。
目录
绪  论
  上编  汉语语音史纲要
第一章  汉语语音史的桥梁--《广韵》音系
  1.1研究汉语语音史的材料
  1.2怎样使用汉语语音史的材料
  1.3《广韵》音系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桥梁
  1.4《广韵》的体裁
  1.5从《广韵》切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和韵类
  1.6并韵的经过和韵摄

第二章  调类的发展
  2.1周秦古音的调类
  2.2上古的入声有没有三种不同的收尾
  2.3汉语的调类系统自周秦以来有哪些变化
  2.4四声再分阴阳的过程
  2.5阳上与去声相混的过程
  2.6入声消失的过程

第三章  韵类的发展
  3.1古韵类不同于今韵类
  3.2怎样找出上古的韵类系统
  3.3重要古音学家的分部情况
  3.4对古舒声韵的检查
  3.5对古人声韵的检查
  3.6上古韵部音值的拟测
  3.7汉语韵类系统的历史演变概况
  3.8之、脂、支三部的演变过程
  3.9歌、鱼、[侯]、幽、宵五部的演变过程
  3.10阳韵八部的演变过程
  3.11人声韵八部的演变过程

第四章  声类的发展
  4.1怎样拟测上古声类系统
  4.2对上古声类所提出的各种学说
  4.3上古声类系统的拟测
  4.4喉音影晓匣(喻)和牙音见溪羣疑的发展
  4.5舌音端(知)、透(彻)、定(澄)、泥(娘日)、来的发展
  4.6腭音照、穿、神、审、禅的发展
  4.7齿音精(庄)、清(初)、从(床)、心(疏)、邪的发展
  4.8唇音帮(非)、滂(敷)、并(奉)、明(微)的发展
  4.9声类发展的概括

第五章  普通话语音体系的来源
  5.1汉语语音体系的主流和北京音系
5.2从明清两代北系韵书来看北京音系的代表性
  5.3北京音系调类的来源
  5.4北京音系韵类的来源(1)
  5.5北京音系韵类的来源(2)
  5.6北京音系韵类的来源(3)
  5.7北京音系声类的来源
  5.8结束语

  中编  汉语语法史纲要
第六章  语法体系问题
  6.1为什么要提出语法体系问题
  6.2从语法的根本性质谈建立语法体系的重要原则
  6.3汉语的语法特点
  6.4汉语究竟有没有“形态”
  6.5根据“形式结合内容而以形式为纲”的原则来看
  汉语语法体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第七章  实词的定性化
  7.1汉语实词从甲骨文时代起就能分类
  7.2词类的本用和活用
  7.3词类活用的发展
  7.4实词的定性化

第八章  助动词的发展
  8.1助动词“可、能、足、得”的发展
  8.2助动词“当、应、宜、合、须”的发展
  8.3助动词“欲、愿、肯、敢”的发展
  8.4助动词“见、被”的发展
  8.5助动词“了、着、过”的发展
  8.6助动词“来、去”的发展

第九章  数量词的发展
  9.1基数的发展
  9.2序数、约数、分数的发展
  9.3名量词的发展
  9.4动量词的发展

第十章  代词的发展
  10.1人称代词的发展(一)
  10.2人称代词的发展(二)
  10.3人称代词的发展(三)
  10.4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的发展
  10.5指示代词的发展
  10.6疑问代词的发展

第十一章  介系词的发展
  11.1介词“于”的发展
  11.2介词“以”的发展
  11.3连词“与”的发展
  11.4连词“而、且”的发展
  11.5连词“则、即”的发展
  11.6间词“之”的发展
  11.7系词“为、是”的发展

第十二章  助词的发展
  12.1助词概述
  12.2语首助词的发展
  12.3语中助词
  12.4语中助词“岂、其、宁、可、难道”的发展
  12.5语末助词“也、矣”的发展
  12.6语末助词“乎、欤(与)、耶(邪)”的发展
  12.7语末助词“哉、夫”的发展
  12.8助词“的、了、吗、呢”的来源

第十三章  词序的规律化
  13.1汉语的基本词序
  13.2古汉语中的特殊宾语前置现象
  13.3宾语前置现象的消失
  13.4介词结构在句中的位置
  13.5倒装和宾语提前
  13.6把字句的产生和发展

第十四章  表现的精密化
  14.1从哪些方面来看汉语表现的精密化?
  14.2时间表现法的发展
  14.3能被动关系表现法的发展
  14.4介系词的发展趋势
  14.5倒装和省略中的表现精密化趋势

第十五章  句结构的复杂化
  15.1从哪些方面来看汉语句结构的复杂化?
  15.2附加成分的发展
  15.3表词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15.4复句的发展
  15.5包孕句的发展
  15.6高度复杂化句子的出现

  下编  汉语词汇史纲要
第十六章  基本词汇的形成和发展
  16.1词汇和基本词汇
  16.2汉语基本词汇的形成和发展
  16.3关于自然现象、自然物的名称
  16.4关于时令、方位的名称
  16.5关于肢体和器官的名称
  16.6关于亲属的名称
  16.7关于生产劳动的词汇
  16.8关于物质文化的词汇
  16.9关于动作的词汇
  16.10关于事物性状的词汇

第十七章  社会发展和词汇的新陈代谢
  17.1概说
  17.2甲骨文时代的词汇特点
  17.3周秦时代的词汇特点
  17.4汉魏六朝时代的词汇特点
  17.5隋唐宋时代的词汇特点
  17.6元明清时代的词汇特点

第十八章  词义的演变
  18.1概说
  18.2词义的扩大
  18.3词义的缩小
  18.4词义的转移
  18.5名称的改换

第十九章  构词法的发展
  19.1概说
  19.2变音别义的造词法
  19.3双音单纯词的产生和发展
  19.4复合词的产生和发展
  19.5添缀词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十章  汉语中的借词和译词
  20.1古代来自匈奴和西域的借词和译词
  20.2来自梵语的借词和译词
  20.3来自蒙古语、满洲语的借词
  20.4鸦片战争前来自西洋的借词和译词
  20.5鸦片战争后来自西洋的借词和译词
  20.6日本译词和日本词的借用
附录  史存直论著目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