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精义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精义

  • 字数: 62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作者: 周仲瑛 等主编
  • 出版日期: 2008-10-01
  • 商品条码: 9787117105088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08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内科杂病中医辨治思路和方法的专著,专绪论、各论两部分。绪论简要介绍了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及研究现状,并论述当前临床诊治及学术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研究思路与展望。各论分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症、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症七章。每章前有本章概说,阐述本系统主要病变机制与所属病证的相关性,产指出病证的辨治要领等。章下设节,全书介绍了有代表性的35个病症。所述病种,从临床实用考虑,以介绍临床疑难病、常见病为主,充分发挥中医治疗内科杂病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使中医临床工作者能够掌握内科疑难病、常见病的中医辨治规律及学术理论研究现状。编写注重强调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及临床疗效,理论联系实际,并有编者的观点认识与经验体会,使内容精练、丰富,既有实用性,又有深广度,能够启发开拓临证思路。本书反映了当前在医内科杂病辨治与学术研究发展的总体水平,不仅是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及科研人员有价值的案头参考书,也可作为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的教材,能够学以致用,对中医临床、科研人员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及研究现状
    第一节  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第二节  中医内科学术研究现状
  第二章  以脏腑为核心的病证分类体系
    第一节  脏腑学说是内科杂病分类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脏腑是内科杂病分类体的核心
  第三章  辨症论治的临证应用
    第一节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
    第二节  审证求机
    第三节  辨证应知常达变
    第四节  治法与辨证的关系
    第五节  复合组方与方药的选择
  第四章  中医内科学术研究的思路
    第一节  病证结合研究,注意西为中用
    第二节  加强探索研究疑难病证的辨治规律
各论
  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咳嗽
    第二节  哮病
    第三节  肺痨
    第四节  肺胀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胸痹
    第三节  痴呆
    第四节  ?G病
    第五节  不寐
  第三章  脾胃病证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呕吐
    第三节  泄泻
    第四节  便秘
  第四章  肝胆病证
    第一节  眩晕
    第二节  中风
    第三节  头痛
    第四节  胁病
    第五节  黄疸
    第六节  膨胀
    第七节  积聚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附录:方剂汇编
摘要
    绪论
    靠前章  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及研究现状
    靠前节  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一、中医内科学的萌芽与奠基
    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疾病方面的知识,开始认识“疾首”、“疾腹”、“疾言”、“疟疾”、“蛊”等内科疾病,采用按摩和药物等治疗方法,而作为治疗疾病方法这一“汤液”,传说也是由商代的伊尹创制的。西周时期《周礼》则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料,其中疾医可称为很早的内科医师,并记载有“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山海经》中已经记载了不少疾病名称和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左传》中更有六气致病的记述。这一时期可称为中医内科学的萌芽时期。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