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老盖仙讲文史

老盖仙讲文史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夏元瑜 著作
  • 出版日期: 2008-09-01
  • 商品条码: 9787563375738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08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夏元瑜,当代文坛很老的“黑马”,幽默不让林语堂——他是梁实秋的笔友,是高阳的聊友,是唐鲁孙的饭友,是古龙的酒友,是三毛的师友,在台湾,他京味十足,寓教于乐,生前更是家喻户晓的幽默老友,拥有众多“鱼丝”“盖饭”。
    他还是动物学家,左手拿刀,右手执笔,“盖式幽默”文人靠前,“搞笑解闷”掌故无双,曾是资历很老的“金马奖”评委,也时常在台湾综艺电视客串主持——真是笑料不亚于周星驰,快嘴不让于吴宗宪,妙语不逊色韩乔生。
    “一读就懂,一懂就笑”,夏元瑜把幽默当成生活的源动力,本书是“幽默大师推崇的大师”之《老盖仙讲文史》,靠前次亮相中国大陆,各家媒体、书评作者纷纷热读“大师中的大师”,当今活跃的京派大家王学泰特撰长篇序文,鼎力推荐。
    一读就懂京味逗趣见学问
    一懂就笑盖式幽默靠前人
    有人喜欢他的文笔轻松,我却更欣赏其内容的扎实。
    梁实秋
    元瑜兄的大作,不管是长篇大论或是小品散文,兴之所生,想怎么写就自自然一挥而就写出来,不但妙趣横生,而且有灵性有哲理。
    唐鲁孙
    如果没有(夏元瑜)那种悲天悯人的幽默感,而一定要去写杂文,就是婢学夫人,自讨没趣了。
    古龙
    他的人,才是一个无底洞,博学之外,他的本身便是个精彩的故事。手巧的人,心思亦巧。
    三毛
内容简介
    “老盖仙”夏元瑜学识渊博,想象力惊艳,讲起文史如龙飞凤舞,炫目之中有真学问;加之“盖式幽默”的逗趣功夫,文史知识在其笔下化为七彩祥云,渡人于快乐之境。《老盖仙讲文史》分为四个栏目,遥想当年、古今考据、时说新语、论文谈艺,所谈话题人少涉及,陈年旧事,发以新意,摩登时尚,则寻根究底,人们平时习焉不察的东西,在“老盖仙”笔下全部鲜活起来,自娱娱人之中,寄寓着对红尘的别样理解。
作者简介
夏元瑜(1909-1995),祖籍杭州,生于北京书香世家,其父夏曾佑为有名史学家,其兄夏元?为中国靠前代物理学家。早年负笈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后赴日本深造。曾为北京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园长,南迁台湾之后,任过公务员,制过动物标本,当过大学教授,做过电视名嘴,评过“金马奖”。退休后专注于爬格子,人称“老盖仙”,遂文名胜过本业,成为“左手拿刀、右手执笔”的幽默大师,与至交唐鲁孙共被视为台湾文坛奇人。夏元瑜作品堪称当代幽默文学代表,毕生著作二十余部,均脍炙人口,其新书在台湾曾出版一周即再版。此次推出的“夏元瑜幽默精选”为其作品抢先发售在中国大陆大规模结集出版。    一般所谓的“盖”,指“吹”“侃”得天花乱坠。“老盖仙”夏元瑜却自道:“‘盖’不是吹牛,吹牛就像违章建筑,会被取缔。‘盖’是引而申之,言之有物,且字字有所本。”夏元瑜的“盖式幽默”,杂糅着老北京的京味逗趣与台湾的综艺化诙谐,善以“无论说古论今,总是不忘适时幽自己一默”的自嘲自讽,将世间诸般烦恼、不顺,在莞尔一笑中释怀、解压,可谓嬉笑中透着乐观哲学。
目录

老北京的幽默  王学泰/1
遥想当年
  俗说关羽/3
  八十年前看洋人/10
  说西施/16
  万里声名千载悲??一代大侠:郭解与宋江/25
  中国的维纳斯/34
  五四的前驱者/43
  中国的外籍兵团??常胜军华尔、戈登的故事/46
  遥想当年大学时/61
  万里追狼/66
  半世纪前考大学/72
  五百年前的/76
  民初十二年皇皇论议员/82
  岳庙故事/89
时说新语
  大兴水利/95
  掺水的行业/101
  欲振乾纲/109
  汽车便是裤子??古今中外看裸身/115
  申冤记/121
  印伪钞??为银行白效劳/128
  沥史课本必须革新》读后/131
  白看电影说短长/135
  还古人真面目??吹毛求疵看《战国风云》影集/147
古今考据
  中国地震论古今/157
  替彩色头发寻根/163
  孔子的胡子/168
  冷饮的文明/178
  洋人受洋罪/186
  四百年前的矮子乐/199
  从打屁股说到砍脑袋/204
  龙凤龟麟四瑞真相考/213
  古今中外的胡子风波/219
  千余年前世界第一大都市/228
论文谈艺
  提倡信教自由的一出旧戏/247
  红学“盖”论??与曹雪芹说“梦”/255
  翻泽“盖”谈/270
  酒话连篇/275
  征联和签名/279
  征联后记/283
  画影图形/290
  西画东来/296
  香妃像的错误/302
  三张稀罕的画像/306
附录
  我的朋友夏元瑜  唐鲁孙/309
摘要
    遥想当年
    俗说关羽
    从前好像有人说过,中国出圣人,是有个时期的,不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全生在孔子之前,这是一个圣人产生期,孔子以后,只出过一位“亚圣”孟子,再也没了。中国一向重文轻武,所以圣人也先出文的——从唐尧到孟子全是,后出武的。于是在孔子之后约六百年出了一位武圣人,他就是三国时蜀汉的关羽,他著有“三界伏魔大帝真经”,是他死后一千多年,他老人家的灵魂在扶乩的地方,亲自临坛,握着那两位扶乩的人的手,在沙盘上写出来的,故其可靠性胜过由后人追记的《论语》和《新约》的四福音。闲话别扯多了,言归正传,真正的关羽传记——二十五史里,陈寿写的《三国志》,晋裴松之注解的。我抄出几段,略讲一讲: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今山西解县)也。亡命奔涿郡。先主(刘备)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由这段看来,《三国演义》上说关、张二位那时候当马弓手(骑马的射手)和步弓手(步行的射手)是不对的。一个县里的别部司马大概是个带几十个士兵的保安队长,许是个捕盗的官。本来嘛,好朋友当了知县,自己哥儿们不论怎么也得混上一官半职,哪有还当弓手的道理。
    自有《三国演义》以来,凡是江湖上的结拜,全都说要学“桃园”的义气。但根据史书,刘、关、张三位究竟结拜了没有呢?“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在许多人的场合),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张飞传里也说到“羽长飞数岁,飞常以兄事之”。
    我们看看历目前只说到“恩若兄弟”,并没说到结拜。在演义上,刘备说了一句“子龙(赵云)犹吾弟也”,于是在平剧里硬把赵云称为“赵四将军”。
    提到了关羽,不免要让人联想到赤面、长髯、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等等。我把赤面的考据放在本文的很后,按关羽传记的先后,先说说他老人家用什么兵器。我再从关羽传里找出一段儿来: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可能与《演义》上的兵困土山、张辽劝降不同),拜偏将军(大概和今之少将差不多),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大将耳,后有大旗或伞等),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以还。
    你瞧瞧上文明明用的是一个“刺”字,用大刀可怎么刺?我们若说到古代兵器,一定会想到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等十八般。其实除了枪以外,没有一样是战场上用起来方便的。枪就是古人的矛,向前一挺就是刺,不用费多大力,也不用多大的空间。如果用长柄的大刀,先要在马上把它抡成一个半圆,然后砍下去才有力,要是战场上人挤,抡不开大刀可怎么办?再说古代传留下来的战场上用的兵器,只有戈和矛(在历史博物馆全有),可是从不曾发掘出过什么三尖两刃刀、丈八蛇矛(矛长而呈波形)、开山斧或狼牙棒等等东西。你想想,用大刀就够不方便了,用斧用棒岂不更费力不讨好,你的一棒打在敌人的盔甲上,对方可能挺得住,可是他的一矛直奔咽喉而来,一个闪躲不及,就完蛋了。所以我想这十八般兵器一定是仪队里用的,或是旧小说中的理想之物,决不是古战场上实用的兵器。张飞传里说他嗔目持矛地站在桥上,曹兵竟不敢进,以此类推关羽可能使矛不使刀,不过腰上一定还挂着一口腰刀,否则怎能斩其首以还。当初的实情一定是颜良众军瞧见曹军中忽地冲出一骑人马,以为是传什么话来了,没去理他(否则为什么不先放箭),不料他竞直奔主帅,一矛刺死,又跳下马来砍了人头,再翻身上马,并且要把人头安置在个什么容器之内,要不然就得把人头的发髻打开,把头发拴在马鬃上,少说也要十来分钟,那颜良的左右卫士难道全规规矩矩地站着看热闹,不拔刀向前捉刺客?所以由此看来袁绍的灭亡已成定局,士兵太麻木,反应慢,让敌人骤马深入,又从容而去,日后怎能应付得了官渡之战呢?
    《三国演义》虽是部小说,可是他离正史并不太远,更不像别的历史章回小说乱写一通,他描写的绝大部分是事实。不过有时添几个人,有时把实有的真人反而略掉了,如《出师表》中所说的将军向宠根本没有提过,所说有关关羽的部分除了赤兔马和周仓之外,也都见于正史。
    曹操知关羽不可久留,也就让他去了。
    关于周仓,在《演义》的六十六回里说鲁肃请关羽会谈荆州问题,周仓在阶下厉声高叫道:“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关云长叱道:“此国家之事,汝何可多言,可速去。”这段事情在历目前真有,不过没记下这位站在阶下而敢厉声高叫的人姓甚名谁,很可能是像周仓这样地位的一个卫队长之类的人物。正如传记里有“刮臂疗毒”的记载,但仅说是医者,并无姓名,而《演义》里说是华佗,当然也有可能,大概罗贯中根据宋元的话本而写出有周仓这么一个人物。  。
    诸葛亮叫关羽要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他不听。孙权遣使求联姻,他大骂道:吾虎女安嫁汝犬子!差一点没把媒人宰了,做到这样的倒霉媒人,大概也古今少有。结果他仍是两面作战,败亡而死。如果他把女儿嫁了孙权的儿子,也许能达到东和孙权的策略。可是安不知孙权从此以关小姐为勒索的人质,和是和不成,白白地叫女儿去受罪,这样的事情历目前太多了。
    关于关羽的败亡,裴松之在关羽传里引用了《蜀书》和《吴书》作注释,略有出入。陈寿的原文是:“权据江陵,尽掳羽士卒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迎头攻打)羽,斩羽及子平(关平)于临沮。”看此文用个“斩”字,大概是被擒之后,就地杀害了。
    在《蜀记》里的记载是:“权遣将获羽及子平,欲降之以拒刘、曹。或日狼不可养,曹公不除之,自取大患(曹将于禁、庞德之败,操大惧,几欲迁都)。”这段文字的意思好像关羽自临沮被擒后,送到二三百里之外的江陵,孙权在那儿见到关羽父子,然后再杀的。裴松之认为不大可能,不立刻杀了,太危险。《吴书》上说:“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前进之路),羽至即斩……权送其首于曹公,追谥日‘忠义侯’,葬以诸侯之礼。”
    在张飞传里有几句有关关羽的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称羽、飞皆万人之敌,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敬爱君子而不恤小人。”这几句批评很对,羽是由于不错官员糜芳和傅士仁拒援所害,飞是被部下范疆、张达所杀。
    在传记里,裴松之引了一段《蜀记》,很有点意思:“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故知布必败)乞娶其妻(要求将来把吕布的老婆给他),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这吕布的太太一定很美,不过历目前没提过貂蝉(据说是汉宫中女官名),关羽一再要求,曹操注了意,以后提了来,自己先看看,一看真不错,干脆自己留下,不给关羽了。
    关羽的美髯是真的,传记里有:“羽闻马超来降,与书(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答曰‘孟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布)、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字翼德)并驱争先,犹不及髯之绝伦逸群也’。”诸葛亮先生先大捧马超,但是后说到比你还是差了一等。黥布和彭越全是汉初的名将,但出身全不高,这里提到髯,就是胡子老哥的意思,可见关公不但是大胡子,而且也很以此自傲。以至今天平剧里为了扮关公有特制的关公髯,五绺,并且特别地柔软。
    至于“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是如何的呢?我想许是宋元时的说书人形容的。元人的杂剧里已经在脸上着色画脸谱,关羽是红的,包拯是黑的,马武是蓝(至今如此),不过那初期的脸谱线条太简单,不像现代的复杂美观。台视的刘震慰先生讲山西解县时说该地有盐池,晒盐的工人常把脸晒得红红的。这是一位解县籍的民意代表告诉他的,不过我想还是由于国剧传统以红代表忠义,关羽是很忠的,所以用红整脸(全脸满涂一色之谓)。包拯铁面无私,所以满脸涂黑,他日断阳,夜断阴,所以脑门儿上画个月牙儿。关公则在脸上要画几条黑纹,增加威严的表情。再在左颊点上一个黑痣,为的是好破破相,别化装得太像关公了,太像了,也许会招他生气,因为他已成尺上的大神,得罪不得。至于卧蚕眉,不大好画,听说从前有画成波形的眉子(脸谱的术语),可是现在没人画,许是不够威严之故。丹凤眼是斜向上方(蒙古人种的特征)细而长的眼睛,所以眼边画黑斜纹,在平剧里关公一上来,眼睛半张半闭,等他一开打亮相,双目一瞪,就显得特别地有神。现在电视里的关公既不开打,也不亮相,很可不必学平剧,睁着眼就行了,何必老闭着眼,跟个红脸瞎子一样,其实也不必过度地庄重,把好演员的才华都淹没了。
    关羽在成神以后也有些戏,如《活捉吕蒙》《青石山》(吕洞宾请关帝派神将捉妖)。四五十年前有用金整脸的,因为神是金面的(你若不信,可随便找个庙进去看看),现在没人画了,只在红脸上添几笔金就表示成神了。旧日平剧里演关公戏有许多迷信和禁忌,本文限于篇幅,不多谈了。
    关羽虽是忠义,可是历目前像他这等忠心的人物也很不少,只有他在死后走了大运,在元朝被追封为“义勇武安王”。在北平北城的武庙里,他并不坐首席,首席是姜尚,左席是关羽,右席是岳飞,两侧是历代名将的牌位。这庙是国家立的,每年皇上派一位亲王去致祭。清初皇帝嫌岳飞大破金人——是清的老祖先,女真族,所以特别把关羽抬出来,抵制岳飞。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写得好,比说岳飞的《精忠传》高明得太多了。他由民间传说和正史综合成了小说,普遍地深人民间,取代了正史,于是人人对关羽景仰,再加以政府的提倡,于是关羽由王爵进而为帝——“三界伏魔大帝”。这是由皇上封的,不是民间的杜撰。好在天上的帝级大神不少,就我所知,有玉皇大帝(姓张)、孚佑帝君(唐进士吕岩,字洞宾,在台湾住在木栅仙公庙)、北极真武帝君(说是影射明太祖长孙惠帝)、文昌帝君(姓张,张献忠和他认过本家),所以再添一位新的也无妨,他们全看破名利,所以也不争不闹。
    北平的商家,除了伊斯兰教徒之外,人人供关公,不是要学他那样威风凛凛、傲视士大夫的样子,学了谁敢上门儿来买东西?而是要学他的信义。货真价实就是信,说了话,决不反悔,就是义。中山先生说过中国商人不需立契约,比日本商人有信用得多。商人有了信和义就有了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才谈得到赚钱发财,这是很有意义的,不过对于现代的一部分商人不合用,应该另换一种解释,要学关公耍大刀,来一个客人就宰他一刀,叫他倾囊而去。
    很后说到赤兔马,《演义》中说曹操得自吕布,赐予关羽,羽骑了至少有十几年,原来它有几岁,我不知道,反正这马被关羽骑得早逾龄了,所以临沮被擒,可能是马老跑不动的缘故。在电视上它更有价值,董卓和十七路诸侯全是满地步行,它是三国时代全世的专享宝马,无怪人人皆爱了。
    八十年前看洋人
    我们的历史很注意的是帝王世系,次及后妃和弟兄诸王。再后是文武大臣,大奸大恶在忠烈之后。平民不但在当世之时的社会地位不高,连死后在史书上的地位也在末后。科学家更和医卜星相的人物混在一块儿。您如要查点当时的民间生活可就难了,非到一篇篇一行行的字里行间去找不可,有否还在不可知之数。比较可行的方法优选到那个时代的人所写的稗官野史、笔记之类的书中去翻翻,还可能碰见。前些日子郭立诚女士送了我一部笔名“醒醉”所写的《庄谐选录》,内容全是清末一九。三年以前约二十年间的社会情形、政要逸闻等等杂事。那时中国在屡败之余,对洋人由仇视转变为盲目的崇拜。这种思想和行为至今不衰。同时中国人自己也在外人面前做了不少没出息的勾当,让人看不起。郭立诚女士因为发现这部书的序是我父亲在七十多年前写的,所以买来送我。我看了之后,浩然长叹。选几段那时的民间琐事给诸位看看。不论是谁看了之后都会深感“丢人”和“自卑”的可耻,爱国之心油然而起。不过我把原文用白话写出,各段的题目仍用原书的。
    一、电医:几年前有位西人来上海,说会电疗,天天坐着马车满街遛。路上瞎的、瘫的、瘸的,全求他医治。他一通电马上就好——比耶稣都灵,一切免费。于是富贵之家派人请他去治,他不但要大价钱,还得先收钱再动手,但是毫无灵验。很发了一笔大财,忽然不见。原来有位广东人事前雇好了一群假的病人在路上给他做表演。以后此人又上日本去蒙人,被官方驱逐了。中国官不是不知,而是不敢管,怕那洋人反控妨碍生意。
    二、使臣:中国派到各国的钦使(今公使)只有曾纪泽(曾国藩之子)是外人所佩服的,其中有些很不像话,丢尽面子。有一位极卑鄙小气,要大家凑钱买条大鱼,他自切中段而去,头尾留给别人去分。有使馆中的参赞要请客,公使非要亲自包办酒席不可。但是参赞已经另托餐馆办了,这公使吵之不已,只好让他炒了个肉丝。宴会之时,这位公使盘着辫子,系着围裙跑出来问大家做得好不好,还夹了一筷子自己尝尝。客人瞧见参赞很恭敬他,问之不已。参赞只好说了,大家不信,打了一百镑的赌,于是请公使出见,果然就是这位厨子。
    公使夫妇在船上和船主同席,偷了餐具。船主叫人来要,先赖着不肯还,以后总算听了翻译的劝告,才勉强还了。
    另一位公使看了外国的外交部大宴会的餐具爱不忍释手,称赞不已,宴毕发现竟少了几件。外交部把没偷的几件也送了去。他高兴得了不得。
    三、西语:有个才到上海的人瞧见租界中的华籍巡捕(警察)拿着棒子在那儿揍人,他喊了一声“波尔勒斯”,那巡捕马上肃然而退。有人问他怎会外国话。他说:“我哪儿会,不过瞧着有气,瞎编一句吓吓他。这小子还真怕,也许怕我会告诉他的上司。”(笔者按:中国人给洋人服务了,比洋人都厉害,至今如此)
    四、巡捕:上海大马路等处闹区,闲人聚集,华捕赶不散只好把西捕请来,棍子才一举,群众马上全跑了。甲午之战,有许多败兵抢劫乡村,有个聪明的村子请了两位洋人来持枪站在村门外,散兵游勇竟无一人敢入。
    五、西人滑稽:有位各国事务衙门的人问一位外国官员说,中国该怎么办外交才好。他说只要把桌子做结实就行了。因为凡事只要洋人一拍桌子,几位大臣马上就点头答应。另一段中说衙门和外国使臣商洽事务时,一定要摆上酒菜,也是一奇。而且各大臣全不说话,等王爷先说,然后跟着附和几旬。(笔者按:这是一面倒的磕头外交之始)
    六、俄相上书:清朝的外国公文由通译翻成中文。有回俄国首相给中国皇帝一封税则建议书,译成满纸颂扬的话,与原文毫不相干,原来请军机处的章京(官名)另作了一篇,原本早就堆入库中的杂书之内了。(笔者按:这叫只听颂扬,不听评批。洋人不知“报吉不报凶”的道理)
    七、入籍:华人入西籍和请西人出面要债的事早就有了。去年竟有人登报可代办人籍手续和代华人讨债的广告。当然得用个洋人出名,真是可骇可痛。幸而当局尚能与西人争辩,没行通而被禁止了。事实上也是骗局,否则流氓地痞全变了洋籍可就不得了。(笔者按:如放在今日有这在华而能人西籍的办法,恐怕要去入籍的全是不错分子了)有人雇了一名西人到汉口去要债,言明每月薪水七百两,去了半个月就空手而返,说原来没言定必须索到,现在可非要一月的薪水不可。这中国人手头的钱不够,西人抓了他上巡捕房(警察局)去告他,会审公堂扣押追缴。
    八、自侮:同治年间上海租界里的西人办了一所公共花园,华人进去就弄得脏乱不堪,于是不许华人入内。几经交涉之后,另给华人造了一所极小的公园。
    华人如要在密采里(笔者想许是西人俱乐部之类)宴客必须自用一房,不得与西人杂坐。有不识相的人坐下了,西人就避去。(笔者按:至今中国人如要住到美国不错住宅区,会被全区的白人反对,连房地都要贬值)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