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银色印记:上海影人创作文选

银色印记:上海影人创作文选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电影家协会 编
  • 出版日期: 2005-03-01
  • 商品条码: 978730904397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6
  • 出版年份: 2005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上海影人创作文选》是上海电影家协会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而编辑的创作总结研究文章的结集,其中大多是我会会员,也有少数已作古的先辈;其中部分文章在专业报刊书籍上发表过。
    二、《上海影人创作文选》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力求将上海在电影创作、艺术研讨的成果收纳入册,并希冀真实地显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的电影创作的发展变化,其中凝聚着几代上海电影人的心血和智慧。
    三、《上海影人创作文选》入选文章,大部分由上海影协会员自荐(或由会员家属向协会推荐),个别的因篇幅有限作了一定的删节,绝大部分均存原貌。
    四、《上海影人创作文选》文章按文中所论及的影片出品年份的先后排序,同一作者的文章只入选一篇。
内容简介
    《上海影人创作文选》是上海电影家协会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而精心策划、编辑的献礼图书,汇集了百年之中历代上海电影人的创作手记及艺术总结,是上海影人百年求素和艺术想象的文字记录,同时真实反映了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上海电影创作的发展变化轨迹。
目录
自我导演以来
《姊妹花》的自我批判
我和影片<神女》
八十四日之后
《生死同心》的自白
《狼山喋血记》的制作
我特别喜欢胡母
说说我演三毛的经历
我编导《武训传》
《鸡毛信》导演阐述
《李时珍》导演阐述
我演祥林嫂的“看法”和“想法
《为了和平》导演阐述
学习民族传统,创造林则徐形象
谈谈创造林红
《李双双》、《今天我休息》角色创作漫忆
对时代音乐与地方色彩的探求
学传统艺术,树创新观念
《大闹天宫》导演阐述
扮演李双双的一点体会
对民族风格的追求
《李双双》导演阐述
《庐山恋》导演阐述一J
《巴山夜雨》剪辑体会
《白蛇传》导演阐述
《珊瑚岛上的死光》艺术总结
《三个和尚》导演回顾
《蓝色档案》导演阐述
《南昌起义》情节节奏试探
《子夜》导演阐述
探索与实践
严肃朴素的拍摄
为电影音乐民族化而努力
我识阿Q
《咱们的牛百岁》导演创作漫忆
一个婴儿的内心独白
关于《城南旧事》的美术设计
布里丹驴子及其他
关于《大桥下面》的创作
《月亮湾的风波》导演阐述
《龙女》导演阐述
关于《高山下的花环》多机拍摄的若干问题
谈科教片《西藏一西藏》的创作
着墨于银幕造型的主体
《最后的太阳》导演阐述
80年代上海风情画
《人·鬼·情》的思考与探索
《车队从城市经过》导演阐述
寻找自我丢失的那点味儿
形象大于思想
拍摄《开天辟地》的思考
《假女真情》导演阐述
《都市刑警》导演阐述
在追求票房的同时,也追求艺术上的突破
《烛光里的微笑》导演阐述
《情洒浦江》艺术小结
《留守女士》导演阐述
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
就算总结吧
为当代人塑像
我演蒋筑英妻子
八部半以后
《陌生的爱》导演阐述
《乔迁之喜》导演阐述
《大捷》摄制工作回顾
声音的表现力
《乐魂》导演阐述
挑战自我,真情奉献
“飞”(非)一般感觉
勇于实践,大胆探索
电影现实题材创作的一大跨越
走进詹天佑
我们为什么拍电影《真情三人行》
《父亲》导演阐述
《哈罗.同学》导演手记
《花儿怒放》导演阐述
拍一部对少年观众还算好看的片子
后记
摘要
    从踏进电影界到现在,从头数一数,竟是二十多个年头了。跟着风驰电掣的时间,这20世纪新兴艺术的电影,也以飞越的姿态在进步着。回想到自己最初和"电影"接近那时候的情形,真是禁不住有"三代以上"的感觉。如果我的拙笔能够生动逼真一点,将它们如实地写述出来,让读者诸君看看,真恐怕要当作是一种荒诞不经的传说了!
         为了行文的便利,我这里用分段的提要式的叙述,简略地报告一下自己从事电影事业的经过吧。
         一、最初的尝试
         还在民国元年,我正在从事于一种和电影毫无关系的事业。忽然我的两位美国朋友,叫做依什儿和萨佛的,预备在中国摄制几部影片,来和我接洽,要我帮他们的忙。那时候,不但中国绝对没有制片公司,就是现在已经差不多达到优选程度发展的美国电影,也还幼稚得可怜。妇孺皆知的喜剧圣手查理.卓别林氏,那时也还不过是一个只会乱跳乱蹦的小丑呢!
         为了一点兴趣,一点好奇的心理,差不多连电影都没有看过几部的我,却居然不假思索地答允下来了。因为是拍影"戏",自然就很快地联想到中国固有的旧"戏"上去。我的朋友郑正秋先生,一切兴趣正集中在戏剧上面,每天出入剧场,每天在报上发表"丽丽所剧评",并且和当时的名伶夏月珊、夏月润、潘月樵、毛韵珂、周风文等人混得极熟。自然,这是我优选的合作者了。
         第二年,亚西亚影片公司成立,影戏已经决定开拍了,演员就请了一班半职业半业余的新剧家,只有男的,女角也是男扮。我和正秋所担任的工作,商量下来,是由他指挥演员的表情动作,由我指挥摄影机地位的变动一一这工作,现在最没有常识的人也知道叫做导演;但当时却还无所谓"导演"的名目。我还记得,好像一直到后来创办明星电影学校的时候,《电影杂志》编者顾肯夫君将Director一字翻译了过来,中国电影界才有了"导演"这一名称。
         我们这样莫名其妙地做着"五师自通"的导演工作,真不知闹了多少笑话。导演的技巧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过,摄影机的地位摆好了,就吩咐演员在镜头前面做戏,各种的表情和动作,连续不断地表演下去,直到二百尺一盒的胶片拍完为止(当时还没有发明四百尺和一千尺的胶片暗盒)。一一镜头地位是永不变动的,永远是一个"远景"。电影上的"特写"(Close up),好像那时葛雷菲士(David WarkGriffith)还没有发明一一倘使片子拍完了而动作表情还没有告一段落,那么,续拍的时候,也就依照这动作继续做下去。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