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南怀瑾楞伽大义今释

南怀瑾楞伽大义今释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南怀瑾
  • 出版日期: 2003-10-01
  • 商品条码: 978730902982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09
  • 出版年份: 2003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佛经难读,佛经中《楞伽经》尤难读,苏子瞻曾言《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而况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者乎。传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土儒家,由汉及宋,程朱陆王,聚讼纷纭及于千载。譬之佛学,其犹去佛而禅,离义而玄,所谓胜义有与毕竟空者,门户主奴,至今未尝稍戢者乎。昔达摩西来,既已传心印于二祖,且言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生开示悟入。盖《楞伽》奥义,本为融通性相,指示空有不异,不仅唯识学者,必须精究深习。性宗大德,更应体察达摩印心之语,勤为修证。吾尝言文学与宗教,其体与质常为术与用所朦胧掩蔽,而不易窥其真正而目。若宗教文学中佛典高文,迷离放诞,其弊尤甚。曩者童蒙授读两京三都诸赋,每言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昏沉徜徉,莫知究竟。若以佛典中《华严》、《楞伽》诸经观之,则千顷,浩浩乎不知其畔岸,盖视庄马扬班诸子尤云泥焉。虽然,先圣微言大义,爬梳抉剔,皮脱骨露,精微要旨,无不莹然照耀,使学者取之不尽,悟证无穷。南居士怀公今继《楞严大义今释》,续著是书,盖为未来千百世有心求道者尽其锄扰之力,为悉去其荆棘秭稗,将以良田万顷,金珠玉粒,贻传于后之来者。大善智识之愿力,所以觉世而宏道者,功德为无量矣。六年前《楞严大义今释》付梓之日,予既为文跋其书末,六年以来,奇岩精舍之经筵不辍,顽钝如予,曾不以忧患稍挫其精进,而辱公不弃以为可进于道者,彷徨顶礼,因纪其因缘于书端云。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沧波居士程中行序
目录
程沧波居士 自叙 凡例 楞伽经大乘性宗顿教四十一法门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卷一 问题的开始 大慧大士所提出问题里的问题 什么是识 识的现象 现识与分别事识的互相因果关系 如何恢复真识 其他学派与宗教理论的批判 一般哲学宗教思想的偏差 离心意识证取心物同体的如来实相 心理状态为形成五法的根源 心意识生起作用的境界现象 离心意识的修行重实证 如何才能修行重实证 成佛次第之道 心物有无二见之辨 虚空与形色的分析 顿渐法门的指示 法报化佛的三身内义 两种声闻的境界 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 生死与涅专享心量 五乘种性的分类 五乘种性的一阐提之说 五法三自性 人无我和法无我 诽谤正法的原因 空、无二、不二、离自性相等涵义 卷二 卷三 卷四 附:楞伽大义今释问题系统表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