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不完满才是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

  • 字数: 2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季羡林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2120884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季羡林人生之书,散文精选集,钱文忠力荐,全面展现国学大师对人生的真情感悟
内容简介
《不完满才是人生》是季羡林散文精选集,收录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谈老》《做人与处世》等散文名篇六十余篇,从各个角度反映这位国学大师的感情和思想。季羡林的散文,幽默风趣,真挚淳朴,平易天然,既真挚朴雅严谨,又带有缓慢舒散的情调,在现当代散文作家中显得别具一格。季羡林的散文,幽默风趣,真挚淳朴,平易天然,既真挚朴雅严谨,又带有缓慢舒散的情调,在现当代散文作家中显得别具一格。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目录
第一编不完满才是人生
谈老3
1987年元旦试笔5
新年抒怀7
1995年元旦抒怀14
我们面对的现实17
满招损谦受益21
长寿之道24
爱情27
论压力33
不完满才是人生35
做人与处世38
成功40
知足知不足43
有为有不为45
我的座右铭47
时间49
在病中(节选)53
难得糊涂72
第二编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送礼77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82
在德国88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90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93
尊师重道125
漫谈撒谎127
容忍131
三思而行133
毁誉135
论包8
论广告141
漫谈消费144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149
公德152
恐怖主义与野蛮160
第三编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救救小品文165
从历史上看中德文化关系168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前言176
外语教学漫谈187
《文化意识的觉醒》序191
《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196
论书院207
行将见春色满寰中222
《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序225
国学漫谈228
寻根漫谈233
翻译的危机235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243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250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253
谈孝255
希望21世纪家庭更美好257
爱国与奉献260
再谈爱国主义263
致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贺词265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266
第四编一个预言的实现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271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277
在跨越世纪以前283
大自然的报复288
论怪论290
一个预言的实现292
摘要
     谈老 偶读白香山诗,读到一首《咏老赠梦得》,觉得很有意思,先把诗抄在下面: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惟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老,在人生中,是一件大事。佛家讲生、老、病、死,可见其地位之重要。但是对待老的态度,各个时代的人却是很不相同的。白香山是唐代人。他在这一首诗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我觉得还过得去。他是心平气和的,没有叹老嗟贫,没有见白发而心惊,睹颓颜而伤心。这在当时说已经是颇为难得的了。但是,其中也多少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比如说懒梳头,不看镜,等等。诗中也表现了他的一些心理活动,比如说“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这恐怕是古今之所同。我们今天常讲的代沟,不是“迹共少年疏”吗? 到了今天,人间已经换了几次,情况大大地变了。今天,古稀老人,触目皆是,谁也不觉得稀奇了。我相信,我们绝大多数都是唯物主义者,我们认为,老是自然规律,老是人生阶段之一,能达到这个阶段,就是幸福的。大家都想再多活几年,再多给人民做点事情。老以后还有一个阶段,那一个阶段也肯定会来的,这也是自然规律,谁也不会像江淹说的那样:“莫不饮恨而吞声。” 至于说“迹共少年疏”,虽然是古今之所同,但是我认为不是不能挽救的。今天我们老人,还有年轻人,在我们思想中的封建的陈旧的东西恐怕是越来越少了吧,我们老人并不会认为,自己一贯正确,永远正确,“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我们承认自己阅历多,经验富,但也承认精力衰,容易保守。年轻人阅历浅,经验少,但是他们精力充沛,最少保守思想。将来的天下毕竟是他们的。我们老年和青年,我相信只要双方都愿意,是能谈得来的。“迹共少年疏”,会变为“迹共少年密”(平仄有点不协)的。 1985年6月17日 1987年元旦试笔 从孩提到青年,年年盼望着过年。中年以后,年年害怕过年。而今已进入老境,既不盼望,也不害怕,觉得过年也平淡得很,我的心情也平淡得如古井寂波。 但是,夜半枕上,听到外面什么地方的爆竹声,我心里不禁一震:又过年了,仿佛在占井中投下了一块小石头。今天早晨起来,心中顿有年意,我要提笔写元旦试笔了。 时间本来是无始无终的,又没有任何痕迹。人类偏偏把三百六十多天定为一年,硬在时间上刻上痕迹。这在天文学上不能说没有根据,对人类生活分上个春夏秋冬,也不无意义。你可切莫小看这个痕迹,它实际上支配着我们的生命。人的一生要计算个年龄。皇帝老子要定个年号。和尚有僧腊,今天有工龄、教龄和党龄。工龄碰巧多上几天,工资就能向上调一级。什么地方你也逃不掉这一个人为的痕迹。 我也并没有处心积虑来逃掉。我只觉得,这有点自找麻烦。如果像原始人那样浑浑噩噩,不识不知,大概可以免掉不少麻烦:至少不会像后代文明人那样伤春悲秋,自伤老大。一切顺乎自然,心情要平静得多了。 我现在心情也平静得很,是在激烈活动后的平静。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老大时,大概有两种反应:一是自伤自悲,一是认为这是自然规律,而处之泰然。我属于后者。去年一年,有几位算是老师一辈的学者离开人间,对我的心情不能说没有影响,我非常悲伤。但是,在内心深处,我认为这是自然规律,是极其平常的事情,短暂悲伤之后,立即恢复了平静,仍然兴致勃勃地活了下来。 活下来,就有希望。我希望在新的一年内,天下太平,人民康乐,我那些老师一辈的人不再匆匆离开人间,我自己也健康愉快,多做点对人民有益的工作。 1987年元旦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