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

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

  • 字数: 3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作者: 陈晓
  • 出版日期: 2021-07-01
  • 商品条码: 978711556027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用讲故事的方式助你轻松获得心理学知识; 用科学的心理学研究升级你的思维模式; 用幽默的讲述打开你观察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心理学视角; 用贴心实用的心理学测验和练习提升你的生命质量。 ·念念不忘,真的必有回响吗?——自证式预言 ·领导总骂我是不是跟我过不去?——三维归因理论 ·小王子为什么爱那朵玫瑰花?——认知失调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外表吸引力 ·读书无用论是怎么来的?——偏见的影响原因 …… 你所好奇的问题,都将在这本书中看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内容简介
《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是社会心理学的通俗读物,在书中你会遇到: 迷失方向的年轻人、狂热的粉丝、为情所困的“痴男怨女”、纠缠不清的亲子关系、虐你千百遍的领导和“奇葩”的同事…… 作者通过有趣的案例结合社会心理学知识,向你解释: 什么是自我、什么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态度、我们为何为情所困以及社会上那些令我们难以理解的现象。 你会发现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可以让你真正将社会心理学思维融入自身知识体系,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变身为生活中的心理学家。
作者简介
陈晓 广东白云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心理系副教授,从事心理学科研和教学十五年,跨界心理学科研、教学、心理咨询与培训。 主要研究和咨询领域:中国式家庭养育(亲子关系和父母成长课程)、正念实践研究,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中英文文章20多篇,主持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 主讲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多门心理学专业课程,多次获得校级教学奖项。 武志红看见心理平台上有10万+学员学习的“人人都用得上的心理学”课程主理人。
目录
第 一章 理解自我 一、“网红”与“忠实粉丝” 自我概念 / 3 二、无法出门的学生 自我概念的作用 / 9 三、东西方人与南北方人 社会文化对自我的影响 / 13 四、“别人家的小孩” 自尊及其形成 / 23 五、“魔镜,魔镜,告诉我” 高自尊的阴暗面 / 29 六、“一把诡异的尺子” 自我妨碍 / 35 七、自控者得天下 自我控制 / 43 八、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自证式预言 / 52 第二章 探究行为 一、为什么 内外归因理论 / 61 二、悲观主义者的自助手册 成败行为归因 / 71 三、“奇葩”的三个标准 归因的对应推论理论 / 82 四、领导为什么批评我 三维归因理论 / 86 五、做个讲道理的伴侣 三维归因理论的应用 / 92 六、他真不可理喻 基本归因错误 / 97 七、买它!买它!买它 锚定效应 / 103 八、套路!套路!全是套路 框架效应 / 109 第三章 改变态度 一、“剩女”的困境 态度能否决定行为 / 119 二、“鱼”与“熊掌”左右为难 平衡理论 / 125 三、小王子与玫瑰花 认知失调 / 131 四、一元钱的力量 找不到借口的认知失调 / 134 五、转变态度 三类认知失调 / 141 六、“母夜叉”与“小白兔” 认知失调的应用 / 147 七、谁更容易进传销组织 认知失调的局限性 / 153 八、说服父母为什么那么难 说服者的影响 / 159 九、什么“话”最动听 理智与情感信息 / 164 十、如何说服熊孩子 主 / 被动说服与压制说服 / 171 十一、提高说服“免疫力” 预警效应与接种效应 / 177 第四章 破解情感 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外表吸引力 / 187 二、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 人际吸引因素 / 195 三、“完美”男人 女性择偶机制 / 208 四、“完美”女人 男性择偶机制 / 216 五、“贞操”之战 两性冲突 / 223 六、爱情的“配方” 爱情三元论 / 232 七、看不见的“爱人” 成人依恋 / 246 八、为什么爱会“随风而逝” 影响亲密关系的因素 / 258 第五章 播种善意 一、戴上“有色眼镜” 偏见 / 275 二、读书真的无用吗 偏见的原因及预防 / 281 三、善良实验 助人的交换理论与社会规范理论 / 290 四、无私的吸血蝙蝠 信任、合作与助人 / 296 五、无动于衷的目击者 助人经典实验及助人模型 / 303 六、一笑“泯”恩仇 宽恕的力量 / 310
摘要
     自我概念 一、“网红”与“忠实粉丝” 小明是一个中学生,最近他和家人说不想继续念书了,因为现在直播很火,可以赚很多钱,他也要做直播,要成为“网红”。 小红也是一个中学生,她对做“网红”不感兴趣,但是她有一个偶像,她是偶像粉丝团的中坚力量,热衷于给自己的偶像打榜,容不得别人说一句她偶像不好的话。她甚至把自己的生活费都用来应援偶像。 为什么现在一些年轻人会像小明这样热衷于成为“网红”或者像小红这样容易成为某个明星的“忠实粉丝”? 你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自我概念或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思考上面这个问题。 1.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旨在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把自我(Self)分为两个层面(见图1-1):一个层面是“主我”,即英文中的“I”,指主动的信息感受者;另一个层面是“宾我”,即英文中的“Me”,由对自己的看法和信念组成。主我对应的是自我觉知,而宾我对应的是自我概念。 例如,“我看到妈妈”和“我认为我很勤奋”。这两句话的两个主语“我”作为信息的知觉者,就是主我。而第二句话“我认为我很勤奋”中的“我很勤奋”是人们知觉到的,是人们对自己的一套看法,这就是自我概念。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概念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一整套的看法和信念。人们用这一套看法和信念来加工跟自己有关的社会信息和自身信息。 2.三种自我概念 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关于自己的看法,心理学家爱德华·托里·希金斯(Edward Tory Higgins)把人的自我概念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实际自我,第二种是理想自我,第三种是应该自我(见图1-2)。 什么叫实际自我呢?它指的是个体认为自己实际上拥有的品质,即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理想自我指的是个体期望自己拥有的品质,即期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自我指的是个体认为自己应该做到或必须拥有的品质。比如,你现在赶时间,刚好遇到红灯,你很想冲过去,但是你知道你必须遵守交通规则。这就是一个应该自我:我需要遵守交通规则。 心理学家认为,当实际自我、理想自我或应该自我之间出现差距时,人们就有了做出改变的动力。比如,你为什么想读这本书呢?有可能是因为你觉得自己现在还没有成为期望中的自己,所以要学习相关知识来提升自己。而当理想自我和实际自我合二为一时,人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在追求某人时每天都有动力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而一旦结婚就开始发福、变得邋遢,因为这个时候他们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已经合二为一,失去了继续打扮的动力。 有不少学生,尤其是男生,在上大学后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这些学生并不是一直都这样,很多学生可能在中学阶段非常用功地读书,但是考上大学之后,就堕落成“学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可以找出不同的原因,此处尝试从自我概念这个角度来看看问题可能出在哪里。 在中学阶段,父母、老师甚至社会常常给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等你考上大学就轻松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中学阶段的理想就是考上大学。当他考上了大学,他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就合二为一了。这时,他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所以,家长和老师优选不要用这样的话来劝说孩子学习,努力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考上大学,而是让自己在未来有更多的选择。有人会问,如果他已经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有一种做法是重新建立新的理想自我,找到自己可以继续努力的方向。 对于建立新的理想自我这件事情,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个学生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他是一个很高大的男生,入学没多久就告诉我,当初他以为心理学很好玩,但是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心理学并不像他想象中那样有趣。他不想转专业,同时也不想每天无所事事。 了解到这种情况,我没有像一般老师通常会做的那样——努力告诉他心理学多么实用,而是直接问了他一个问题:在你上大学之前,除了读书之外,有没有你特别想做且不犯法、不伤害他人也不伤害自己的事情?他想了想,不好意思地和我说,他一直很想学琵琶。我没有劝他放弃这个“荒谬”的想法,而是立刻鼓励他去试试,并且热心地帮他介绍了琵琶老师。这个学生行动力很强,立刻买琵琶学了起来,不过他的室友开始感到崩溃——一个高大的男生抱着琵琶坐在阳台低头弹挑,画面太“美”,不敢看。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