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认识自己,更懂生活:读点了解世界的心理学

认识自己,更懂生活:读点了解世界的心理学

  • 字数: 157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段锦云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308191074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3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有趣,有用,有故事 生活中不可不知的心理学真相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 指点你如何避开生活中的心理陷阱
内容简介
朋友越多越幸福? “做了后悔”还是“没做后悔”? 损失越多赔偿越少? …… 世界并不如你想象。你知道的越多,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也越多,好似一个圆,圆内是你知道的部分,圆外是你不知道的;显然,圆越大,它的周长也越长。 科学就是不断地寻找驳倒自己的证据,它没有最终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
作者简介
段锦云,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紫江青年学者,中南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本科、硕士和博士。曾赴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工作交流。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一项。曾获江苏省“青年社科英才”(2017)、苏州大学东吴学者等荣誉称号。担任十多本国内外期刊匿名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被评为全国心理学学者论文指数排名 Top50(2006—2018)。经营微信公众号“泡泡心理”。著有科普书《泡泡心理学:成为最好的自己》。
目录
第一章 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 改变你的言语,改变你的世界 你相信星座吗?星座与性格的关系另解 爱吃“苦味”?你可能有“暗黑人格” 你爱的音乐里藏着什么秘密? 你的眼睛背叛了你的心: 当心“微表情”暴露了你的秘密 你以为穿了“隐身斗篷”,其实那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衣” 世上所有的“美好”,大多出乎你的意料 第二章 朋友并非多多益善 别人的朋友圈都比我的大? 朋友越多越幸福?凡事追求“优选化”的副作用 边界: 让我们呵护彼此身上的“刺” 追求个人利益优选化,是否就会实现优选化? “做了后悔”还是“没做后悔”?让时间说话! 第三章 离金钱过近,离幸福渐远 如何花钱,让你更幸福? 谈钱伤感情? 金钱是天使,还是魔鬼? 迷恋金钱,男女有别 “买买买”!你是否有强迫性购物倾向? 从一张电影票的选择谈“心理账户” 第四章 生活没有定式,人生没有套路 不确定情境下人如何做决策? 扔给你一块肉,小心那是一个陷阱 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 化妆还是素颜,这是个问题 减肥却越减越肥? 凡事真的多多益善吗? 佛祖座下,法号青蛙 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你需要沉默是金还是善意谎言? 海外经历带给我们什么? 第五章 能力之外,努力之上 Boss生气的双面镜 看脸时代,选CEO也要看脸? 抽象表达标志权力,具体表达标志执行导向 领导嫉妒下属的后果: 辱虐?提升?还是回避? 损失更多,赔偿却更少? 喜欢走上层路线?谨慎为妙! 不给我一个合理解释我就搞破坏 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 什么影响着你的创业决策 心诚则灵: 不可不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六章 小爱是欢愉,大爱是慈悲 爱情就像鞋子,只有穿的人才知是否合脚? 悲观的力量 他们其实很相配 初次与陌生人见面时,我们在想什么? 隔着空气与海感受你的呼吸与起伏——为什么相见不如怀念? 两性关系中的性知觉偏差 世上所有的情感文字,都是盲人摸象 想要获得他的喜欢吗?多问他几个问题吧!
摘要
    改变你的言语,改变你的世界
     段锦云 陈琳
     一位路过的女士,把在路边乞讨的老人写的宣传语,“我是盲人,请帮帮我”改成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但是我看不见”。结果,更多路过的人伸出了援手,把零钱放进乞讨盲人的碗里……
     这是2016年在网上流传很广的一段广告视频。短短一分多钟的视频给人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不是来自于画面本身的渲染,而是语言的强大力量。一句话的改变,使乞讨老人博得了人们更多的同情,唤起了人们的爱心,人们从习惯地漠然变为友善地帮助。一句话的改变,就改变了人们的行为!言语在很多时候都可以如此温柔地推动事情的发生。
     “四两拨千斤”:言语助推态度改变
     通过改变言语的表达方式,可以助推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比如,“吸烟有害健康”→“吸烟有害您家人的健康”,后者可能加深人们对“吸烟有害健康”的认识,从而推动戒烟行为。
     又比如,“为了您的安全,请戴头盔”一“像我们这个年纪,骑电动车一定要记住戴安全头盔,否则会被开奔驰宝马的同学认出来”两个宣传语,后者这种幽默的方式也许更能吸引大众眼球,加强人们对“骑电动车要戴安全头盔”这件事的印象。
     在生活中,换一种表述方式,也许就能收获意外的却让人更满意的结果。
     建构选项助推态度改变
     我们先看这样一个案例,有两家相邻的卖粥小店,左边这家的日营业额总是会比右边那家多出百十元,天天如此。究其原因,其中细微的差别竟在于,顾客点完粥后,右边那家服务员问“加不加鸡蛋”;而左边那家服务员会问“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对于这两个问题,人们心中的默认选项分别是“加/不加”与“加一个/加两个”。久而久之,左边这家的营业额当然比右边那家多出许多。
     正负框架改变选择
     框架效应是指,由于对事物描述方式的改变,而引起决策者偏好反转的现象。以经典的“亚洲疾病问题”为例:
     美国正在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种疾病的发作将导致600人死亡。现有两种与疾病做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所产生后果的准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
     正面框架:
     A方案,200人将生还;
     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生还。
     此时,人们更多地选择A方案,倾向于风险规避,寻求一个稳定的结果。
     但,在负面框架下: C方案,400人将死去;
     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
     此时,人们更多地选择D方案,即损失框架下,人们倾向于风险寻求,宁愿冒更大的风险追求一个可能的好结果,也不会为保全一部分而选择失去另一部分。然而,在实际结果上,A=C,B=D。
     不仅在风险决策中存在框架效应,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存在这种现象。比如,“我卖的牛肉80%是瘦的”和“我卖的牛肉20%是肥的”,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购买“80%是瘦的”的牛肉,虽然两者其实是一回事。
     又比如图1中A、B两个同价格的航班,当以上边的形式呈现时,人们更会选择A;而以下边的形式呈现时,人们更会选择B'。然而,A和A'、B和B'的实际效果是一样的。
     这就好比图2,人们会以为上面的横线比下面的长;但事实上,两条一样长。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