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地震灾害频发地区的人口迁移与分布问题研究——以四川龙门山断裂带为例

地震灾害频发地区的人口迁移与分布问题研究——以四川龙门山断裂带为例

  • 字数: 19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俊良 等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5044539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课题选取四川省龙门山断裂带42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区域。该区域是地震灾害频发区域,大约每隔几十年就会发生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5级6级及以上的地震则更加频繁,地震灾害及地震次生灾害频发,是该区域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该区域还是一个多重属性粘合在一起的特殊区域:首先是地质和生态脆弱区域,也是其他自然灾害频发区域;其次,除与成都平原邻近区域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和落后区域;再次也是民族人口聚居和贫困人口集中连片区域。总体而言,该区域人口规模大,人口密度高,且分布极为不合理,人口要么大规模集聚在灾害危险度高的区域,要么分散居住在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较差的区域。在灾害频发且生态如此脆弱的区域,却不合理地分布着如此巨量的人口,势必进一步提升了灾害的破坏力和危险度。当灾害来临时,特别是大型地震或地质灾害来临时,该区域生命财产将不可避免地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证明,龙门山断裂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震和地震灾害频发地域,大约每隔几十年就会发生一次7级及以上大地震。频发的地震灾害给区域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严重破坏了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系统,地震灾害的破坏力非常大,危险度非常高。这种高危险度与人口及人口迁移、分布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有多大关系?这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但是,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发现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要么泛泛而谈,要么不系统不深入。因此,研究这个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内容简介
本课题选取四川省龙门山断裂带42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期望达到的总体目标在于:探究该特殊区域人口迁移及分布与地震灾害发生(地震本身并非灾害,只有与人类发生关联时才会成为灾害)及灾害危险度上升的联系机制和原理,探寻通过人口迁移与再分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模式。
作者简介
张俊良,1996年获法学(人口学专业)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88年以来,先后为人口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了“人口社会学”“人口理论”“老年人口学”“生育文化学”等课程。还为其他专业本科生开设过“人口经济学”和“社会学原理”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人口社会学和老年社会保障。
目录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1.1龙门山断裂带历来是地震灾害频发区/1
1.1.2地震带来的人口、生命及财产损失/6
1.2研究目的、研究意义/9
1.2.1研究目的/9
1.2.2研究意义/9
1.3研究内容/10
1.4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4
1.4.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14
1.4.2宏观与微观实证相结合的方法/14
1.4.3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14
1.4.4数据来源/15
2文献回顾/16
2.1相关概念界定/16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