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抉择——共和国重大思想决策论争纪实

抉择——共和国重大思想决策论争纪实

  • 字数: 355.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王炳林 等
  • 出版日期: 2010-09-01
  • 商品条码: 978701008880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01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回顾共和国的历史,无论开辟道路还是理论创新,都离不开思想争鸣。每当时局变化的紧要关头,每当重大决策的出台前后,总会产生观念的冲突,总会有不同意见的争辩。从决策抗美援朝到坚持和平发展,从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到推进改革开放,从真理标准讨论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深入理解共和国历史,必须了解我们所经历的思想决策冲突和论争的历史。本书通过细致的描述和深刻的剖析,在思想性和生动性兼具的基础上,再现了共和国历目前那些事关道路抉择的、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决策论争的全过程。
目录
导言
  1.从“不争论”说起/3
  2.在思想争鸣中前进/6
  3.思想争论带来的启示/15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能否确立?——过渡时期的意见分歧
  1.“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25
  2.“提早消灭资本主义是错误的”/30
  3.围绕农村合作化的意见分歧/35
  4.能否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38
2  是学术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三次论争
  1.“武训不足为训”?——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43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论争和批判/55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64
  4.对三次论争与批判的反思/74
3  艰难的抉择——抗美援朝决策始末
  1.朝鲜战争爆发及各方反应/79
  2.战局扩大与出兵决策/83
  3.对抗美援朝的持续关注/89
4  是太快还是太慢?——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速度之争
  1.农村合作化运动的稳步推进/95
  2.农业合作化的急躁冒进与“停、缩、发”方针/97
  3.批判“小脚女人走路”/100
  4.三大改造的超高速发展/103
  5.社会主义改造的反思/106
5  欲速则不达——“三面红旗”的起落
  1.反保守还是反冒进:“三面红旗”提出前的一场论争/111
  2.一年“升起”三面旗/115
  3.徘徊在纠“左”与反右之间/121
  4.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26
6  “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中苏大论战的前前后后
  1.中苏两党裂缝的产生/131
  2.中苏两国矛盾的深化/133
  3.中苏全面论战及其后果/137
7  有错必纠——平反冤假错案过程中的纷争
  1.《人民日报》吹响平反冤假错案的号角/145
  2.“两个不管”与“两个凡是”的交锋/149
  3.在大案上打开缺口/152
  4.烟台会议上的争论/155
  5.又一次较量/158
8  冲破思想禁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来龙去脉
  1.“两个凡是”的出笼/163
  2.两个重要问题上的争论/166
  3.一篇文章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169
  4.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176
9  要“集体”还是要“单干”?——一波三折的“包产到户”
  1.在两条道路的辩论中受重创/181
  2.人民公社体制下的自救之道/185
  3.“阳关道”还是“独木桥”?/190
10  反对“神化”与反对“丑化”——关于与思想的评价问题
  1.两种错误:“神化”与“全盘否定”/201
  2.科学评价的指导原则/205
  3.规模空前的大讨论/209
  4.《历史决议》的杰出贡献/213
  5.不废江河万古流/216
11  时代观的转换——怎样认识战争与和平
  1.世界将走向和平还是走向战争?/221
  2.新时代观的形成/227
  3.外交战略的转变230
  4.裁军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232
  5.“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的和平发展/235
12  春潮与寒流——经济特区的探索之路
  1.“杀出一条血路来”/239
  2.有些“秋风瑟瑟”的味道/242
  3.首次到特区/246
  4.洋浦模式再掀风波/248
  5.“你们这里是很好的社会主义”/250
13  姓“社”还是姓“资”——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与论争
  1.商品经济:犹抱琵琶半遮面/257
  2.市场取向:山雨欲来风满楼/262
  3.市场经济:千树万树梨花开/268
14  姓“公”还是姓“私”——关于股份制性质的讨论
  1.股份制与知识青年返城就业及国企改革试点/275
  2.股份合作制:我国农民的又一创造/279
  3.“四不像”经济组织形式的迅速发展/280
  4.搞股份制就是搞私有化吗?/282
15  从资金饥渴到“不差钱”——中国引进外资引发的争论
  1.打开窗户:外资是新鲜空气,还是苍蝇?/293
  2.开门迎客,多少合适?/295
  3.外资不是来扶贫的/299
  4.高额外汇储备:中国经济发展“不差钱”303
16  身份之争——允许私营企业主入党的前前后后
  1.党员可以成为富农吗?/309
  2.如何看待私营经济中的剥削现象?/312
  3.私营企业主的身份之争/316
  4.私营企业主入党的利与弊/321
17  是穷人太穷还是富人太富?——关于共同富裕能否实现的思考
  1.千年理想“均贫富”/32g
  2.“先富论”激发致富梦/332
  3.能否以基尼系数的一般标准来看待中国?/335
  4.“穷人经济学”与共同富裕之路/340
18  是对还是错?——从国企产权改革的纷争说起
  1.“郎顾之争”引发大争论/347
  2.对改革本身的争论和反思/352
  3.如何看待社会的不公平问题?/357
  4.对改革争论的总结和反思/359
19  软实力与核心价值体系——从“普世价值”的论争说起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普世价值”的缘起/365
  2.聚焦国内“普世价值”论争/369
  3.中国“软实力”的提升/374
20  理论体系与发展道路——关于理论创新与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
  1.理论创新不一定要有鸿篇巨制,贵在解决实际问题/383
  2.理论创新不一定要有新的语言表述,贵在有思想创见/386
  3.理论创新不能违背科学,贵在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性/389
  4.选择道路不能照搬,贵在符合国情/392
后记
摘要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领域的靠前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这场由一部电影而引起的风波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震动,而且影响深远,首开新中国成立以后把学术文化批判与政治批判相结合的先例。
    (1)“修个义学为贫寒”的武训被搬上银屏
    电影《武训传》是由进步艺术家孙瑜导演、赵丹主演,上海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的一部历史故事片。它从1949年初开始拍摄,于1950年底摄制完成。它以清末山东人武训行乞办农村义学的事迹为素材创作而成。
    武训(1838~1896),原名武七,“训”这个名字是清朝政府后来为嘉奖他“行乞兴学”、“为天下后世训”而赐给他的。武训出身于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7岁丧父,随母四处乞讨流浪。十几岁时,武训给地主家扛活,地主欺侮他不识字,侵吞了他辛辛苦苦挣来的工钱。他由此感受到不识字的苦处,于是立下了行乞兴学、让穷孩子读书识字的志愿。
    “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在这个信念激励下,武训开始了艰辛的办学实践。为此,武训四处乞讨,甚至自残自贱,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经过各种努力,武训逐步积累起上百亩土地、万贯家财,全部用来修义学。从1888年到1896年,他先后在山东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分别建立起崇贤义塾、杨二庄义学、御史巷义学。武训行乞兴学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受到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们普遍赞扬,有许多人学习武训兴办义学。其中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尤其推崇武训,积极倡导武训精神。
    电影《武训传》以一个小学教师给学生讲故事为引子,以武训行乞兴学和周大带领一支农民武装斗争为线索,描写和赞扬了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电影的梗概是:在清朝末年,有一个叫武七的穷孩子,由于不识字被地主张老辫以伪造账目的手段白白赖掉了3年的工钱,武七与之争辩,遭毒打并被赶出门外。他无家可归,又气又急之下病倒在一座破庙中。在3天3夜的梦幻中他游历了地狱天堂,看到穷人之所以受到地主的欺压从小苦到老,就是由于不识字,而识了字就可以上天堂,就有好日子过。于是,武七下决心用行乞的办法创办义学,让穷人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不再受人欺压。为了乞讨几个钱,他耍把戏、唱小曲、竖大顶,还采取了种种自辱自贱的做法,到处向人下跪磕头,吃砖头、瓦块、蛇蝎、粪便,喝脏水,爬在地上做驴当马让人骑,甚至任人拳打脚踢,代价是“打一拳,一个钱;踢一脚,两个钱”。武七用这种自辱和苦行的办法感动了举人、豪绅、官府,在他们的赞助和支持下办起靠前所义学,穷人的孩子高高兴兴地上学了。武七并不因此而满足,他又风尘仆仆地为办更多的义学而去乞讨奔波。影片颂扬了武训的行乞兴学活动,称武训是“至仁至勇,千古一人”。
    (2)《武训传》上映之初的赞誉和批评
    1951年2月,电影《武训传》在上海和南京公映,反应热烈,不少观众被感动得流泪。为了扩大影响,孙瑜携拷贝到北京。2月21日,由批准《武训传》在中南海演出,、、胡乔木等一百多人到场观看,反映良好,放完后获得不少掌声。微笑着同孙瑜握手,说“很有教育意义”。和江青几天后也看了《武训传》。
    2月25日,《武训传》在北京上映,反映强烈,称誉和推荐的文章在报刊上接踵而来。据不接近统计,从1950年12月5日到1951年3月,上海的《大公报》、《文汇报》、《新闻日报》、《新民报》,北京的《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大众电影》、《北京文艺》,天津的《天津日报》、《进步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赞扬或者主要肯定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文章有40多篇,《大众电影》把《武训传》列为1950年10部很好国产影片之一。赞扬和肯定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靠前,认为电影《武训传》暴露了地主阶级的罪恶,为新解放区正在轰轰烈烈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人们,提供了燃起对地主阶级仇恨的现实题材。
    第二,认为观众从武训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和很好精神。杨雨明、端木蕻良在《北京文艺》1951年第2卷靠前期上发表的《论<武训传>》中指出:“劳动出身的武训是充满了聪明和智慧的,他会唱歌,会讲故事,会耍把戏,会做菜,记性好,有韧性,心眼深,能说能行。”董渭川在1951年2月28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由教育观点评<武训传>》中指出:《武训传》“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从武训这个杰出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许多传统的很好精神”,武训把这些高贵品质应用到举办义学,是一位“杰出的劳动者”。赵丹在《我是怎样演武训的》一文中写道:“武训的这种斗争,反映了中国农民顽强不屈的精神,这意志是劳动英雄的意志。”
    第三,认为武训“是劳动人民文化翻身的旗帜”。戴白涛在1951年1月3日《文汇报》上发表文章,号召“一切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民教师,应该学习武训那样赤诚的始终如一不避任何困难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把全国的工农都教育起来,使他们都具有近代进步的科学知识与文化修养”。一些文章还说,有些原来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看了《武训传》后,开始安心教育,热爱孩子了。有人认为它与《乡村女教师》有同等教育意义。
    此外,在《武训传》放映后不久,还出了三本有关武训的书:一本是孙瑜的电影小说《武训传》(上海新亚书店出版),一本是李士钊编、孙之侑绘的《武训画传》(上海万叶书店出版),一本是柏水的章回小说《千古奇丐》(上海通联书店出版)。一时在中国文化教育界出现了一股赞扬武训、提倡武训精神的热潮。
    在肯定《武训传》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一些文章指出它有以下不足之处:一是认为“编导把武训决心办义学的转变过程,是借用一个噩梦来说出的,编导避重就轻用心里的幻境来描写武训的理性认识,这种描写是十足的错误的运用”。二是认为编导“对于太平天国的历史的概括是值得商榷的”,影片开头通过太平天国的一个战士周大的行为和女教师的叙述,认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从事烧杀,因而不能成功,这是“违反历史真实的”。三是认为编导“把武训接近写成一个逆来顺受的人物”,因为他“很好爱那屈辱的武训,而常常把具有反抗精神的武训放到次要的地位”,这样“妨碍了人类的尊严,消解了抗争的力量”。有的文章写得更加尖锐,他们认为“今天表现(武训)这样的形象作为历史传统来教育后人,是违反现实主义的、有害的。武训所代表的懦弱性格,和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所富有的坚强勇敢的民族性格是接近不相称的”。总的来看,这些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评,是在学术领域进行的,讨论的气氛也是正常的。
    4月下旬,批评逐渐增多。引人注目的是发表在1951年4月25日出版的《文艺报》第4卷靠前期上贾霁的《不足为训的武训》,和同刊第4卷第2期上杨耳的《谈谈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无积极作用》两篇文章。特别是后者又于1951年5月16日被《人民日报》以《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积极作用吗?》的醒目标题予以转载。
    贾霁的《不足为训的武训》一文指出:“《武训传》所表现的题材是根本不值得表现的一个题材。在今天,它歌颂了不应该歌颂的人物,它表扬了不必要表扬的事迹,因此它对我们人民今天精神上的影响就不是自尊与自豪,而是自卑与自贱;它与我们伟大祖国历史不相称,与我们伟大现实运动不相容,它对于历史和今天,都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
    5月16日《人民日报》转载的杨耳的《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积极作用吗?》指出:“武训的时代,是封建社会内在矛盾已十分尖锐化的时代,太平天国运动是这一矛盾火山的大爆发。在这样一个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武训的‘行乞兴学’,不仅不能解决推倒农民头上的封建大山的根本问题,而且也不能有其他什么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至于“武训精神”,文章认为,无论是今天还是昨天,都是不值得表扬的,也不应当表扬。在转载这篇文章时,《人民日报》特别加了“编者按”,提出“希望能藉此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一部电影的上映,以及出现对它的不同评价,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不同意见的自由争论,是促进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究竟如何评价电影《武训传》,它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这是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接近可以通过文艺界和学术界的自由讨论得到解决。即使有某些不同意见一时难以统一,也可以通过实践,在再思考、再认识中逐步解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人民群众已经翻身作了主人的条件下,尤其有可能也有必要用这种自由讨论的方法解决文艺和学术的不同意见的争论问题。可惜,事态未能按照文艺争鸣和学术讨论的方向发展。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