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学与民俗十讲

文学与民俗十讲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杨秀芝,贾璐
  • 出版日期: 2024-04-01
  • 商品条码: 978757720737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6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内容有趣,轻松而不肤浅。本讲义力求将文学与民俗相结合,将传统民俗文化的教学落实经典文学作品中,带领学生从民俗的角度解读经典,让民俗文化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有趣的故事。2 严谨专业,学术而不古板。本课程关注民俗现象的同时,也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力求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弄清来龙去脉,了解文化心理,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但又不玩弄术语概念,使非民俗专业的学生能够接受。3 视野开阔,全面而不琐碎。所列十二讲内容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介绍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虽有交叉,但各有侧重,避免了一般教材包罗万象,面面俱到的缺点。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言”“二拍”等古典作品为文本,透析文本背后的民俗事象,深入民俗影响下的社会,阐释民俗之于小说内容与形式方面的作用,走近民间生态的同时对话文学。同时,对上述文学作品中的民俗事象进行学术探源,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领悟其蕴含的集体心理,探究行为模式在传承扩布轨迹中的演变细节。本书立足文学,探究民俗,既注重可读性,亦注重学术性,是通过民俗解读文学,通过文学了解民俗的一次积极尝试。
作者简介
1992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2003年获中南民族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
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项目:
1瑶族传统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与传承研究,GSY180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8年
2武陵山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趋向与民间文化活态化传承研究,BSY1603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结项。
3基于农民文化消费调查的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BSY15024,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结项。
论文:
1. 耍歌堂:“耍”出瑶族节日的时代气派,光明日报(理论文章),2020-11-08
2.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特征与当代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08-10
3. “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3-20
4. 利用传统节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效能——兼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5-20
主要著作:
1 侗族审美文化,24.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02-15
2民族民间审美文化消费式传承——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23.0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0-01
目录
第一讲 《红楼梦》中的婚丧风俗/1
第一节 婚俗/1
第二节 丧俗/13
第二讲 《红楼梦》中的娱乐民俗/22
第一节 行酒令/22
第二节 听戏曲/29
第三节 猜灯谜/34
第三讲 《三国演义》中的语言民俗/45
第一节 歇后语与称谓词/45
第二节 数字与童谣/51
第四讲 《三国演义》中的关公信仰/58
第一节 关羽的勇、忠、义/58
第二节 成神成圣与一神多能/63
第五讲 《西游记》中的佛教信仰/71
第一节 西天世界/71
第二节 如来与观音/77
第六讲 《西游记》中的妖怪想象/85
第一节 妖怪种种/85
第二节 妖怪生活/91
第七讲 《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100
第一节 江湖、江湖人、江湖情/100


第二节 结义、落草、投名状/107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