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先秦道家

先秦道家"德"观念研究

  • 字数: 55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叶树勋
  • 出版日期: 2022-05-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9975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0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2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德”的重造与“道”的升华是道家哲学突破的两个基本维度。理解道家哲学时一般聚焦于“道”,“德”的维度还有待进一步关注。本书是对先秦道家“德”观念的系统论述,通过考察其演变历程及深层构造,呈现它在道家哲学中的意义和角色。从中可以看到,殷周以降作为政治—宗教观念的“德”,在老子的改造之下以新的姿态进入道家思想,通过庄子和黄老学派的不同向度的发展,它的义涵越发丰富多样;“德”在道家思想整体上存在一个底层构造,道与物、道与人、己与他、王与民这四组关系是“德”的基底,它在这些关系中均处于枢纽和关键的位置,以四组关系为基础,道家贡献出世界观、心性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几个方面的学说。“德”的开展本质上是道家哲学不断丰富自身的过程,以此为线索,我们可以重新审视道家哲学的意蕴和性格。在方法上本书尝试对观念史研究作新的探索,同时注重语文分析在哲学研究中的运用。
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论
一 问题缘起
二 既往研究述要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文本概述
第一章 思想渊源:“德”观念的前诸子形态
第一节 “德”在殷商时期
一 作为文字的“德”
二 作为观念的“德”
第二节 西周的“德”观念
一 “德”的字形
二 “德”的含义
三 “德”与“得”的关系问题
四 “德”的主体、面向及其关系性
第三节 “德”在春秋时期的发展
一 “德”的含义
二 “德”“得”之关联
三 “德”的主体、面向及其变化趋势
四 “德”之困境及其思想转型
第四节 综论
第二章 新意域的开创:老子的“德”观念
第一节 “下德”与“上德”:“德”的批判与重建
一 《德经》首章的文本问题
二 概念关系和意义结构
三 《德经》首章的思想史意义
第二节 思域的扩展:道、物之间的“德”
一 道之“玄德”:道生养万物的大功德
二 “德畜之”与“德”义再论
三 道体德用之关系及其成立依据
四 “万物得一”与物德论的渊源
第三节 人、道之间“德”的心性意义
一 “德”之“得道”义再考
二 作为觉道之潜质的“德”
三 “德”的异化及其成因
四 “德”的复归与“心”的作用
第四节 王、民之间“德”的政治意涵
一 心性之“德”的政治功效
二 “玄德”: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诉求
三 老子德政理念的层次及其特点
第五节 综论
第三章 个人德性的彰显:庄学的“德”观念
第一节 物德论的呈现:“德”在道、物之间
一 “德”“得”关联与“德”义转向
二 “道”与“德”的关系
三 “德”与“性”的区别与联系
四 物德思想合论
第二节 生命之“德”的多重思域:从天真之质到游和之境
一 作为生命本质的天真之“德”
二 天真之“德”在俗世生活之异化
三 “悬解”:化除物累而葆养天德
四 作为“德”之焕发的游和之境
第三节 政治场域中“德”思想的展开
一 作为理想天下的“至德之世”
二 由“私”而“为”与“德”之“下衰”
三 “在宥”“藏天下”与“德”的回归
四 庄子德政思想的构造及其特点
五 “悬解”与“在宥”:成德之两路及其内在联系
第四节 综论
第四章 探寻德政的基础:《管子》四篇的“德”观念
第一节 “德”在道、物、气之间
一 道的化育之“德”与物的所得之“德”
二 精气语境中“德”的表现
第二节 “内德”的境地及其修养方式
一 作为精气和畅状态的“内德”
二 “内德”修养中身体的角色
三 “心术”与“内德”之修养
第三节 政治领域中“内德”的运用
一 政治行为正当性的基础
二 从内圣到外王:黄老政治思想的内在理路
第四节 综论
第五章 德政的开展:《黄帝四经》的“德”观念
第一节 “德”在天地场景
一 天地之德行及其两种表现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