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回响:启蒙时代的文化与文学

回响:启蒙时代的文化与文学

  • 字数: 3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光启书局
  • 作者: 黄轶
  • 出版日期: 2022-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521959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0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探究晚清以降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现代转型,聚焦“五四”前后的启蒙时代语境,主张重回历史现场、重访人文脉络的研究视角,重视精神思辨和知识反省的治学立场,对反映并负任现代中国变轨进程的文学迁变、文化抉择予以考察。作者从新史料、新问题、新观念入手,着力在学术史基础上于主流认识和传统观念之外别发新见,往往能够洞察文学现象的“另一”内涵、边缘对象的“发现”价值,特别是通过对苏曼殊、鲁迅、“浪漫派”、“南社”等有关问题的再探究,不仅丰富了现代文学的话语空间,对重构新文学史观产生深刻的启发意义,同时也呈现了百年前的文学变奏怎样在当下发出回响,当代学术又如何从思想性上对启蒙时代作出深沉回应。
作者简介
黄轶,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南社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近现代文学转型研究、乡土生态小说研究、都市文化与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目录
序 一  晚清民初文化场 现代文学发展与传媒业之关系 启蒙落潮与文体选择 “开启民智”与20世纪初小说的变革——从政治小说到鸳鸯   蝴蝶派 20世纪末“晚清文化研究热”断想 从《哀希腊》四译本看清末民初文学变革 “德性”与“智识”并重——论梁启超的家庭教育理念(上) “兴会淋漓”与“择术不可不慎”——论梁启超的家庭教育   理念(下) 二  苏曼殊的文化风景线 《新青年》上的苏曼殊——打开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视角 晚清民初新文学发端的另一重视角——以苏曼殊与海外汉学家   交游为例 苏曼殊任教金陵刻经处事迹考辨 对“意译”末流的抵制——苏曼殊译学思想论 苏曼殊与《拜轮诗选》 苏曼殊印度文学译介论 论苏曼殊文学翻译的史学意义 三  走向“新文学” 的苏曼殊 苏曼殊思想新论 抱慰生存悖论中的个体生命——苏曼殊文学审美论 苏曼殊与五四浪漫抒情文学的勃兴 出入古典与现代审美间的浪漫绝句——苏曼殊诗论 苏曼殊与鸳鸯蝴蝶派关系重论 苏曼殊文本的自叙性及文学转型意义 民初小说对爱情的“发现”与意义重估——以苏曼殊为中心 现代文学转型初之苏曼殊小说 百年已逝,我们何以要谈苏曼殊? 四  鲁迅的世纪 有关《河南》几个问题的辨正 鲁迅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辛亥”背景 鲁迅《呐喊》中“文”与“白”的文化身份隐喻 论新文学初创期的鲁迅乡土小说批评 “欧化”“地方色”与“世界性”——论五四乡土批评   理论的初创 五  三四十年代的“浪漫派” 启蒙的回响与自由的困境——京派文学的价值选择 京派:“现代性”的另一条阐释途径 卓异之旗:京派的缘起及文学史意义 京派的民族想象及人文意义——以沈从文为中心 知识者的自我寻绎——解读徐皐早期小说的另一维度 通俗性、现代性及文化综合——论徐皐、无名氏的史学意义 六  文学史观史论 还原起点:中国现代文学肇端于南社 八九十年代以来现代文学的价值重建和文学史重构与海外研究 传统“体贴”与现代“抚慰”——鸳鸯蝴蝶派文学价值观论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与现代乡土小说研究及其   经典化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